拼音:Zhuāng bi o .裝裱也可分為原裝裱和重裝裱。原畫裝裱就是按照裝裱程序來裝裱新畫。重裝裱是將那些因原裝裱不良或管理保管不善,空殼脫落、受潮發黴、腐爛破碎、蟲蛀鼠咬的傳世書畫和出土書畫進行裝裱。裝裱好的書畫牢固美觀,便於收藏和裝飾。重新裝裱的古代字畫,也將延續其生命力。古人說:“古跡復建,貽誤醫療...醫生好就隨意升,醫生不好就隨意死。”
那麽國畫裝裱是什麽程序呢?壹般先用紙托裱在畫的背面,再用絞、絲、紙等包邊。,然後作為布局安裝。傳統裝裱五花八門,但其成品可分為掛軸、手卷、畫冊、折頁四大類。無論原裝裱畫的大小、形狀、用途如何,只有三個步驟:裝裱畫心、遮蓋、裝裱。只是畫心的裝裱是整個裝修過程中的壹個重要工序。舊書畫重新裝裱,難度相當大。先拆舊畫,清理模具,補孔等。,然後按照新畫的裝裱流程重新裝裱。中國的裝裱技術是隨著中國書畫的歷史而產生的。根據現今保存的史料,裝裱技術早在1500年前就已出現,對裝裱膏的制作、防腐、裝裱紙的選用、古代字畫的去汙、修補、泛黃等都有詳細的文字記載。明代的周嘉撰寫了《裝飾編年史》,清代的《周二學有壹角》,這兩部著作都是系統論述中國裝裱的專門著作。
裝裱,又稱“裝裱”、“裝裱池”、“裝裱背”,是我國特有的美化和保護字畫、碑帖的技術。裝裱也是壹門藝術,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可見裝裱的重要性。書畫作品壹經裝裱,便有了墨妙的感覺,成為壹件完整的作品,讓人覺得賞心悅目。方法是將書畫作品背面用紙托裱好,再用絲、絹、紙包邊,再托好,再裝軸或版面。成品按形狀可分為卷、軸、冊、片。裝裱後的字畫、碑文便於收藏和裝飾觀賞。明代周的《裝裱實錄》、清代塗希學的《壹隅》、近代馮的《中國書畫裝裱概論》、杜子雄的《中國書畫裝裱》;都是系統論述書畫裝裱的專門著作。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中國書畫市場出現了機器裝裱,通過高溫定形和化學貼膜裝裱。省去了做糊的過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機裱字畫不易揭蓋、翻新和修復,有收藏價值的字畫應盡量用傳統漿糊小心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