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古村地處雲南紅河州、文山州之間,是瀘西、彌勒、丘北三縣交匯之地,其原名白勺村,坐落在200多米高的飛鳳坡上,四面環山,壹條小溪從村中緩緩流過,根據史料記載,明朝時期,土知府昂貴在城子古村修建了自己的土司府,改白芍村為永安府,而也是因為這座昂土司府的存在,使城子古村成為了當時雲南東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至今村內仍然保留著昂土司府、李將軍第、姐妹墻等 歷史 遺跡。
昂土司府也間接促進了土掌房的發展,形成如今府城格局。土掌房是彜族特有的民居建築,已有上千年的 歷史 傳承,傳聞彜族從前有壹位叫阿嗄的年輕小夥,在飛鳳坡上,絞盡腦汁想了三天三夜,用黏土來搭建土墻,用木料來加固房屋,就這樣壹棟棟土掌房由此誕生,也讓彜族人從此不用再住洞穴、棲樹枝。
這些土掌房依山而建,壹般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生活居住場所,下層是圈養牲畜的場地,在建築風格上,土掌房吸收了中部地區漢族四合院的建築特色,如漢式門頭、鬥拱等。從外表看,壹則沒有太多的裝飾,二則表面醋澡,看似經不起風雨的侵蝕,但相當耐用,在修建土掌房以前,都要用當地的黏土進行反復擊打、壓實才能壘墻,住在裏面,冬暖夏涼。
這1000多間土掌房,分為小龍樹、中營、小營三個區域,它們都有壹個奇怪的特點,只要進入其中壹戶,就可以走遍村中任何壹戶,每個房屋之間上下連通,左右之間有臺階連貫,也許上家屋頂就是下家的庭院,村中的土掌房堆疊在壹起,形成壹個數十米甚至上百米長的平臺,平臺最多的時候有17臺,普通的平臺也在10臺之上。從這家的晾曬臺輕松壹躍就可以到達隔壁家的晾曬臺。
而且有意思的是,土掌房也在與時俱進,明代的“昂土司府”、清代的“將軍第”,雖然在建築構造上還是彜族風格,但是裏面的門頭、鬥拱、天窗、雕畫等,卻又都是不同時期的漢式風格,這也讓土掌房被稱為是建造技術發展史上的“活化石”。土掌房中修建年代最久的是小龍樹的二十家人,始建於清朝雍正年間,有200多年 歷史 ,當時是24個家人***同修造的,為最原始的土掌房,沒有窗戶,房屋的護欄都是用泥土夯制的。
城子古村距離瀘西縣25公裏,是雲南省最具特色的古村之壹,整個村落是彜、漢式建築的結合體,很是獨特,而且村內幾乎不設防,家家戶戶都相連,民風淳樸,這種罕見的土掌房,不僅保留了壹處古建築群,更是保留了人們心中的質樸,如陶淵明筆下美好的桃源世界,大家感興趣的話,不妨前來壹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