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為什麽貴州人喜歡吃酸辣口味?

為什麽貴州人喜歡吃酸辣口味?

四川的辣,湖南的辣,貴州的酸辣,重在酸。貴州早年缺鹽,白酸壇、廟、湯都是長時間保存食物的方法,可以算是“以酸補鹽”。而且由於氣候濕熱,他擅自使用辣椒。酸辣,逐漸演變成貴州飲食的特色。

貴州酸湯、四川火鍋、北京涮羊肉並稱為中國三大火鍋。中國人喜歡吃火鍋。以前因為不喜歡火鍋店,吃完飯回家都要洗頭,而且我很懶不洗頭,所以壹直不肯去。這兩年我叛逃了,成了火鍋迷。

在北京,很少有機會去吃貴州酸湯。我敢猜測,如果他們的店名加上“火鍋”二字,生意會好很多。

酸湯裏的酸不是酸菜,而是來自米湯發酵。所以貴州人向外地人提起酸湯,首先要普及壹個知識,米湯發酵成白酸湯,在此基礎上加入西紅柿和辣椒,變成紅酸湯。

有壹個關於白酸湯起源的民間傳說。很久以前,壹個寨子裏有壹個仙女般的少女,遠近聞名,總有小夥子來求愛,有的甚至是隔著山河而來。這個姑娘不僅長得好看,而且還會釀蘭花酒,所以阿妹這種才貌雙全的苗家姑娘受到熱捧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他們來的時候很興奮,走的時候又很沮喪。當他們聽說被拒絕後,他們可以從杜詩梅得到壹碗酒,心想這不是白來的。

好酒入口即酸。有些人不願意離開,他們想要壹個解釋。杜詩梅開始唱,“多愁善感的山泉變成酒,無情無義的酒變成酸湯。”

苗的酒和酸湯有壹個* * *共同點,都是大米發酵的。普通人家很容易喝到白酸湯。煮飯的時候,多加點水。當米飯半熟時,把湯拿出來放在罐子裏。壹個星期後,酸湯就會變成。它是自然發酵的產物。從前很多人家裏都是老酸湯,壇子很淺。加入米湯後,他們可以在兩三天內再次飲用。

現在城裏人酸湯少了,要去菜市場買。我們在貴州的農貿市場看到了調料的傳播。酸湯裝在礦泉水瓶裏,壹瓶500 ml才5塊錢。本來想在家做酸湯魚,買了1升酸湯,綽綽有余。對凱裏人來說,這和煮壹瓶醬油是壹回事。

20年來,貴州家家戶戶還備了壹壇白酸湯,清澈透亮,真的可以當飲料喝。想象壹下這樣的場景。炎炎夏日的中午,孩子們在外面玩耍回來,向父母要喝的東西。吃了壹碗酸米湯,疲勞感沒了,暑氣沒了,食欲也舒服了。不僅可以喝到壹碗白酸湯,以後我們在貴州遇到的各種奇怪的湯,都會被人指著盆裏難以分辨的東西,廚師會說:“可以直接喝。要不要試試?”

白酸湯壹直都有,80年代發明了紅酸湯。首先,它迎合了食客的要求。如果是白色的,看起來就像沒有食欲。如果是紅色的,就好看。慢慢加入更多的西紅柿。貴州人貪辣,加壹點爛辣椒。但是,壞辣椒半個小時就忍不住變黃,失去活力也影響食欲。於是漸漸地,西紅柿和紅辣椒按照3: 2的比例打成糊狀,用小火煸炒,炒成紅色,加入白酸湯,密封在壇子裏,發酵壹個月。味道比現在用的更柔和,顏色也更飽滿。有時候妳在外面吃的紅酸湯可能沒有發酵,但是湯看起來,實際味道是浮動的,不太對。

貴州多山,街上都是上下坡。山坡上放養著牛,肉質緊實鮮嫩。

“三天不吃酸的,走著打。”貴州人用這句話來證明自己有多愛吃酸的食物。其實用不了三天,大街小巷的餐館、飯店我都發現了這壹點。吃粉和火鍋,壹小碗蘸水是必需品。除了主角辣椒,還有番茄醬。貴州大大小小的餐廳都是自己廚房做番茄醬,當天做,讓我很開心。

我討厭所有的濃醬。我從來不用番茄醬蘸薯條,最多撒點鹽。蛋黃醬是致命的敵人;有些壽司師傅總愛倒醬,我為了防雷從來不點;有時候做好的沙拉還得小心翼翼,讓沙拉醬失去了興趣,吃火鍋就再也不吃芝麻醬了。我在汕頭吃牛肉的時候,看到有些食客真的在調味菜裏加花生醬。如果妳問我,妳根本不應該提供它。停止思考才是上策。而在貴州,完全沒有這種風險,蘸碗裏的食材都能看得見,數得清。

小碗蘸水是白的有碎耳朵,淺紅的有西紅柿,深紅的有辣椒面,綠的有蔥,偶爾還有香菜,綠的有青椒——別誤會,貴州的青椒,當然是青椒。當妳去菜市場的時候妳可以看到它們。最常見的有兩種,又長又長又卷,都有兩個食指那麽長。最後在蘸碗裏加壹勺酸湯,什麽都可以蘸。

“刺鼻的味道是為了掩蓋食材本身的乏味”,這種說法有時候是對的。在貴州,酸和辣屬於辣味。但我想不到,它們不是為了掩飾無聊,它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酒”,酸湯和蘸醬是貴州人的“山河”——什麽都可以吃,但無論如何要先喝壹碗酸湯再開始。酸湯有普遍的特點。牛肉、羊肉、魚和雞肉都可以在裏面煮。只要泡好水,當然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