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河南的風俗,河南的傳統風俗。

河南的風俗,河南的傳統風俗。

1、龍擡頭節(二月初二)農歷二月初二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民間認為這壹天是龍要升天的日子,所以稱為“龍擡頭節”或“青龍節”。這壹天,河南農村的婦女壹般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用刀把龍的身體割斷。在這個節日裏,人們到田裏去摘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炒臘肉,蒸棗包子,以改善生活。在眾多的美食習俗活動中,這壹天攤煎餅、吃炒豆角的人最多。在農歷二月初二,人們要炒玉米和大豆。

2.度過小年(六月初六)。在豫東和豫南,有六月初壹是小年的說法。尤其是在農村地區。人們把這壹天作為慶祝豐收和崇拜豐收年的節日。此時小麥剛剛下種,豐收的喜悅充滿了農民的心田和眉心。人們在房子裏、院子裏、麥田裏擺桌子,放饅頭、棗山(饅頭的壹種)、桃子、李子等五種瓜果。他們在桶裏裝滿新收割的小麥,在桶上寫上“福”字,然後燒香放鞭炮,祈求秋天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後,人們愉快地吃了壹頓由肉、蔬菜、粉條和海帶做成的“雜碎”。大人們在麥田裏猜拳,孩子們邊吃邊玩。

3.動物節(7月15日)。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俗稱“鬼節”。中原地區的農民也把這壹天稱為“牛節”,這壹天有很多祭牛的活動。在豫北臨縣,7月15日,家家戶戶都要蒸羊肉形狀的白面包子,中午蒸熟,然後放鞭炮慶祝槽頭的繁榮。每個有大動物的農戶都會停工壹天,把羊肉包子給大動物吃,有的還會用豆子等濃縮飼料餵動物,以示動物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會做壹鍋米湯給動物喝。壹首民謠說“打壹千罵壹萬,七月十五吃壹點飯。”

4.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臘月初八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臘八節,但很多中原農民喜歡吃臘八粥。粥裏除了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還加入了蘿蔔、大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在豫北,臘月初八的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起床熬粥。粥煮好後,第壹件事不是自己吃,而是先把煮好的粥餵給棗樹,在棗樹上割壹些小洞,然後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就認為棗樹吃了米。在棗樹上剪壹些洞,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生長,阻止養分向地下運輸,集中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果實的營養需求。至於在樹痕上放粥,其實只是壹種保護傷口愈合的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