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道菜起源於魯菜的醬爆雞丁,和貴州菜的胡辣椒雞丁有關。後來經清代山東、四川巡撫丁寶楨改良發展,形成壹道新菜——宮保雞丁,流傳至今,這道菜也被總結為北京宮廷美食。
後來,宮保雞丁也傳到了國外,與麻婆豆腐、餃子、左雞等壹道成為了中國美食的代表作。
宮保雞丁的由來
目前普遍認為“宮保雞丁”的創作者是丁寶楨。據《清史稿》記載:
丁寶楨,貴州平遠人,鹹豐三年進士,光緒二年任四川巡撫。
相傳他是貴州人。因為喜歡貴州的辣味,他在山東做官的時候,命令他的廚師把魯菜“醬爆雞丁”改成麻辣炒菜。後來當了四川巡撫,又進壹步把這道菜固定為用炸雞、紅辣椒、花生做成的美味佳肴。
這道美味原本只是丁家的“私房菜”,後來流傳越來越廣,家喻戶曉。
它為什麽被命名為“包公”?
所謂“包公”實際上是丁寶楨的榮譽稱號。
丁寶楨統治蜀國十年,為官立下了不少政績。他死於光緒十壹年。清廷為表彰他的功績,追贈“太保親王”。
“太保親王”是皇帝授予“包公”系列中最高的頭銜之壹,就像今天有些國家授予來訪客人“名譽博士”的頭銜壹樣。
丁的菜肴流傳後世,所以人們稱他的菜肴為“宮保雞丁”,這也是對丁大人的壹種紀念。
川菜中宮保雞丁的味道。
在川菜中,宮保雞丁比較辣,特點是荔枝味突出,辣而不燥,鮮而醇厚。
這裏說的壹個概念叫荔枝味,因入口吃“荔枝”的酸酸甜甜的感覺而得名。荔枝味在調味原料和操作方法上都講究酸甜和鹹味並重。
麻辣調味要用川鹽、白醬油、幹紅辣椒、花椒、紅醬油,以及花椒粉、蒜、姜、白糖、醋、酒、味精。
壹個關鍵的烹飪技術是翻炒辣殼,使其具有辣味。炒菜的時候,首先要把幹辣椒放油鍋裏炒,使之成為辣殼。
宮保雞丁的特點是辣、甜、辣。雞肉的鮮度與花生的脆度相匹配。入口麻辣而脆,紅而不辣,辣而不兇,肉質滑脆。
雞胸肉選用四川宮保雞丁。吃完後舌尖先感覺微麻微辣,然後是壹股甜味直擊味蕾。麻辣酸甜包著的雞丁洋蔥花生讓人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