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店埠”是如何改為“埠”的,我們可以從《肥東縣誌》中得知,三國時期,有壹次東吳的孫權率軍攻打合肥,曹操得知後出兵相助。當他們馬不停蹄地到達商店和港口時,士兵們又累又渴。曹操見狀,下令就地休息,找水解渴。然而,這個地方既沒有池塘,也沒有水井。據此,曹操親自帶了幾個謀士考察地形。曹操看到後,選了南、北兩個低窪地,讓士兵快速挖井。不出所料,戰士們奮力只挖了壹尺深,井水就像井裏的泉水壹樣流淌。南端為紅色,故名“紅砂井”;北方土壤呈黑色,故稱“黑沙井”。士兵們喝著清涼的井水,稱贊曹丞相聰明。曹操見有幾個人來了,就問他們這是什麽地方。人們直截了當地告訴他,這個地方還沒有正式的名字。曹操聽後笑著說:“我們在這裏休息壹下吧。姑且稱之為壹步。”後來曹操的兒子曹植看到這個地方雖小,卻有唐、楊開的幾家店,就把“店”字改成了“鋪”。“店埠”之名流傳至今。
南宋時,店埠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宋和金在店埠交戰,宋將軍楊沂中在店埠打敗了金兀術。明朝時,起義軍首領張占領店埠,攻打合淝。在清朝,太平軍也在巢湖附近的石口登陸,並襲擊了北方的商店和港口。店埠河上的通濟橋是明朝嘉靖年間建造的,連接著城市的東西兩部分。清代《續修瀘州縣誌》載碑文曰:“瀘州府東四十裏有壹城,名為店埠”。古店埠街區有三座寺廟(華嚴寺、地藏寺、白衣寺),七座寺廟(東嶽廟、南嶽廟、龍王廟、娘娘廟、關帝廟、白神廟、廟),壹座寺廟(寶成寺),宋園、李園。明清時期,店埠是合肥東鄉的商業重鎮,尤其是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