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肉食發展趨勢——牛羊肉仍是主流
這種從先秦時期養成的飲食習慣,壹直深深地影響到後世,在唐代著名的燒尾宴之上,菜譜是這樣的:通花軟牛腸(羊油烹制),光明蝦炙(活蝦烤制),白龍曜(用反復捶打的裏脊肉制成),羊皮花絲(炒羊肉絲,切壹尺長),雪嬰兒(豆苗貼田雞),仙人臠(奶汁燉雞),小天酥(鹿雞同炒),箸頭春(烤鵪鶉)過門香(各種肉相配炸熟)等。牛羊雞鵪鶉甚至還有青蛙,就是缺少豬肉。漢族的飲食文化發展到了宋朝已是博大精深,由於對牛肉的禁食,羊肉在這個時期成為了皇家士大夫階層的主要肉食。宋朝吃羊是從皇家流行開來的習俗,宋真宗時禦廚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時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朝減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時雖然引進豬肉消費,但禦廚壹年消耗“羊肉43萬4463斤4兩”,而豬肉只用掉“4131斤”,還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頭。
豬在中國自古就有,但從各種記載來看,直到北宋,還不被士大夫、富紳所接受,僅僅是貧困百姓的副食品。有二個史料:
壹是宋仁宗半夜想吃羊肉,又怕吃了壹次就成定例,以後夜夜都提供,增加財政負擔。
二是現在頗為流行的東坡肉,大家都知道,北宋時期的蘇東坡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但不得誌,經常被貶,生活窮困潦倒,吃不起羊肉,就只能吃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