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曾在《我的前半生》中寫到他的飲食生活:皇帝吃飯,還有另外壹套語言,絕對不允許有錯。皇帝吃,這叫“吃”;皇帝吃的食物叫“禦膳”;給皇帝做飯的廚師叫“禦廚”;給皇帝送飯,叫“傳飯”;專門為皇帝服務的廚房叫“禦廚”。宮內除了禦飯廳,還有生活飯廳、上層飯廳、貴飯廳、香飯廳、樂飯廳、破飯廳等。雖然都是廚房,但是分為三六類,等級嚴格。
溥儀的飲食有“三講”:講營養,講口味,講風格;還有“兩不”:每頓飯壹定不能重復,不能天天重復。這樣禦廚就有了肉局、素局、點心局等分工,各類人員各司其職。通常溥儀的飯菜是:早餐、午餐、晚餐,下午4點左右,還有壹份點心。
根據宣彤4年2月的粗卷單(即民國1年3月的壹份菜單草案),溥儀的早餐由“香菇肥雞”、“三鮮鴨”、“紅燜羊肉”、“水煮白肉”、“紅燒豆腐”等27道素菜組成。據溥儀的弟弟溥傑說,溥儀吃飯的時候,面前有壹個紅色的小炕桌,用壹個高凳撐著,然後是壹個大方桌,上面擺著各種各樣的菜。溥儀的左邊,有壹張放著鹹菜的小桌子。右前方有三桌主食,如心、米飯、粥等。,冬天還會加壹個火鍋。
燒熊掌在清代中葉被列為宴席的第壹道菜,是滿漢全席的必備。清代的《食鮮鴻秘笈》、《香祖筆記》、《清代野史大觀》等書中都有煮熊掌的記載,清代的禦膳堂中也不乏煮熊掌的高手。八珍之壹的熊掌,與猴頭菇、燕窩、海參並列為中國四大名菜。煮熊掌很有講究。新鮮產品可以直接使用。經過去毛、去爪、去骨,反復煮燉,壹旦毛發徹底露出,去除松節油等異味,就可以開始烹飪了。冷凍產品需要先解凍,再作為生鮮產品使用;幹制品需要經過水溶脹、軟化、去汙、脫脂制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場“燒熊掌”可謂是“川廚”與“禦廚”的較量。
這次的主廚是川菜名廚周海秋。這時,周海秋手裏的熊掌是新鮮的。但他不知道,檢驗他的“燒熊掌”質量的客人,正是吃過無數山珍海味的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忽聽得有人說:“請周老爺上樓。”我以為出事了,忐忑不安地走進了宴會廳。沒想到,餐桌上的所有人都站起來歡迎他。其中壹個人端著壹杯酒走到他面前說:“這是溥儀先生送的壹杯酒。請喝吧!”他只好端起酒杯喝了下去,卻不知道溥儀為什麽要向他敬酒。宴會結束後,溥儀的隨從告訴他:“溥儀稱贊妳做的‘烤熊掌’味道鮮美,所以我敬妳壹杯,以表謝意。溥儀吃過很多次熊掌,感覺有點腥。他這次吃的熊掌最讓他滿意。”
熊掌,壹種主要由膠原纖維構成的致密膠原結締組織,是壹種具有味覺效應的珍貴原料,也是烹飪難度很大的壹道菜。壹般來說,熊掌的後掌比前掌好,幼掌比老掌好。膨化毛和煮爪子時,要特別註意軟硬。只有軟硬適中,才會光滑順滑,才會舒服不油膩。中醫認為,熊掌味甘鹹,入脾胃經。具有補養氣血、祛風濕、健脾胃的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風寒濕痹及各種虛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