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自古以來商業發達,人口密集,特別是清代中葉,平遙成為最繁華的商業金融文化中心,商業的繁榮促進了平遙飲食文化的發展。不僅在傳統宴席中積累了“四四”“八八”“火鍋四菜”“八八壹得二”“九碗九菜”“十碗”“十二棋”等名菜,而且在名品中形成了“平遙牛肉”“平遙碗盤”“曹家熏肘子”“長山藥”等名菜。慈禧太後1900年訪問平遙時,時任知縣用平遙牛肉、熏肘子、長山藥等30多道當地名吃招待了慈禧太後,深得慈禧太後歡心。面食方面,古城的人們提煉出了面食之鄉的特色。據說僅古城就有108種面食,但當地文化人士認為古城的面食種類遠不止這些。目前,經挖掘、收集、整理、編寫的古城菜品有600多種,各地風味應有盡有,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食後久久難忘。最近出版了《平遙飲食》壹書,對古城的飲食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挖掘。
平遙牛肉平遙牛肉在世界文化遺產命名之前就聞名於世。據說平遙的牛肉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唐宋時期成為平遙的招牌,明清時期進入輝煌。鼎盛時期,平遙加工牛肉的作坊多達數百家,平遙人對牛肉的喜愛可見壹斑。時至今日,平遙牛肉仍是古城最響亮的招牌,牛肉商標“冠雲”也是我省肉類加工業首個中國馳名商標。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雷告訴記者,平遙牛肉最本質的特點就是“壹塊肉壹把鹽”,味道真的很純正。如果加上其他調料,就不是平遙牛肉了。他說,平遙牛肉的制作技術最初是因為加工牛肉腐敗變質而誕生的。壹家名叫興盛磊的平遙牛肉店的老板,秉承著晉商的節儉,不肯丟棄變質的牛肉,用鹽腌制,重新煮熟。沒想到,他發現它的味道很奇怪,很誘人。他脫口而出“這是平遙牛肉”,這個地域品牌就這樣誕生了。平遙城裏隨處可見牛肉作坊和店鋪。
但解放初期,由於物資短缺,人們幾乎吃不起牛肉,平遙的牛肉加工廠也停產了。之後平遙的牛肉加工技術形成了幾十年的空白,幾乎讓這項獨特的技術失傳。後來經過發掘和搶救,新壹代平遙人改進了前輩的制作工藝,重新擦亮了古城的金字招牌。隨著改革開放和古城旅遊業的興起,平遙的牛肉加工在90年代進入鼎盛時期,直到“灌雲”獲得中國馳名商標。肉色紅潤、香醇、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的平遙牛肉受到了越來越多食客的青睞。目前,牛肉與古城幾乎密不可分,堪稱平遙除古城之外的“第二張臉”。
各種面食和小吃平遙面食品種繁多,制作精細。有三個特點:花樣繁多,菜式多樣,用料廣泛,兼收並蓄,吃法多樣,百吃不厭。澆頭和食品規範也有兩大講究。平遙的面食種類繁多,連很多以面食為主,在山西長大的食客都叫不出名字。除了大家熟知的面食種類,如拉面、挑件、面條,正宗的“老喜兒”恐怕都叫不出名字了。
碗盤是平遙著名的風味小吃,相傳為平遙古城南門外南堡村名廚董璇所創。平遙碗盤圓而薄,淡黃有光澤,軟而硬,折疊自如,入口順滑,久食不厭。冷食和熱食都令人難忘。各種烹飪手法可以做出不同風味的菜肴,即使以菜肴為主,也可以做出豐富美味的“菜宴”。
曹家熏肘子是平遙的又壹傳統名吃,因入選宮廷貢品而聞名天下。曹家熏肘子用料考究,工藝獨特。清代,武威山民寫下了《熏肘子》這首詩,描述了這種名吃的魅力。此外,還有黃酒等,也具有鮮明的平遙特色。
長山藥平遙,保健食品,被稱為“長山藥之鄉”。平遙長山藥原是我省地方品種,後被引種到河南、山東等地。在土層深厚、土壤疏松肥沃、陽光充足、排水通暢、地下水位以下、氫離子濃度為10至1000納升、pH為6.0-8.0的沙質土壤中栽培。平遙月壁鄉的土壤最適合種植長山藥,那裏出產的長山藥價值最高。月壁鄉種植和加工長山藥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本草綱目》中指出,山藥能治諸虛諸傷,治五癆七傷,除頭面風,止腰痛,除煩熱,補心氣不足,開思維,多記,強筋骨,益腎氣,健脾胃,止瀉,除痰生津,潤皮毛。生舂糊腫,硬毒可治。醫熱情與西遊記中俞曄湯的紫佩湯,配以山藥、黃芪,可治口渴、乏力、氣喘。長山藥還具有壹定的抗腫瘤作用,可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哮喘、神經衰弱和腰腿痛。長期食用長山藥還能延緩衰老,有“中國小人參”之稱。
用長山藥加工的許多美食都很受歡迎,如雪花長山藥、蜜汁長山藥、燒烤長山藥等。,特別是平遙烹飪協會的程、、鄧先生推出的“古陶長參宴”,其中壹品為長參、泡椒參丁、彩參花、沙棘參片、幹參母條、蔥燒青海參、人參燉牛肉、榕山菇參、人參炒香米。這些菜肴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尤其是來平遙觀光的遊客。有人說,“平遙三寶——牛肉、漆器、長山藥。”
目前,平遙長山藥的開發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加工工藝也更加精彩多樣,受到了美食家和普通食客的壹致好評。
古城裏還有無數其他種類的飲食文化,令人眼花繚亂。特別是旅遊業的發展,為平遙的飲食文化註入了新的內涵。因為遊客來自五湖四海,口味各異,平遙的傳統飲食也在不斷融入新元素。也有很多外來的飲食文化逐漸融入平遙的飲食文化,成為其中不可分割的壹部分。漫步平遙街頭,隨處可見南北美食的交融,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記者路過平遙南街的民間客棧時,古色古香的八仙桌上,現煮的咖啡香氣四溢。店主說著英語給外賓端上咖啡,還端上了西式風味的鳳梨酥。店主說,他在高校專門學過英語口語,在外賓的指導下學會了很多西餐的做法,還經常根據外賓的口味改吃平遙小吃。長期以來,他壹直在探索中西文化的融合,壹方面為外國客人提供美味佳肴,另壹方面以特殊的方式向他們介紹平遙的特色美食。相信古城的飲食文化會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下得到更多的國際化發展和更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