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人們在路上吃玉米糊和綠豆面。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倉皇出逃,化裝成壹個老村婦,身上只有幾塊零散的銀元,和流民壹起逃出了紫禁城。進入山西前的半個月,可以說是顛沛流離。連慈禧自己都說:“我成了壹國之祖母。”尷尬到這個地步,壹碗小米粥,半個窩窩頭,就足夠讓衣冠楚楚的慈禧太後滿足壹整天了。吃,滿足生存的需要,生活的巨大欲望,需求的根源。當生存受到威脅時,壹切都只是浮雲,填飽肚子最重要。西征途中,被稱為老佛爺的王太後第壹時間趕去滿足基本需求。8月30日1900,坐轎子到達大同天鎮縣。那時候開車無非就是這個。天鎮位於山西、河北、蒙古三省交界處,也是河北進入山西的必經之路。慈禧壹行在壹座名為慈雲寺的寺廟過夜。當時為慈禧準備的飲食很不整潔。據說他們只喝了壹碗玉米粥。9月1日,慈禧到達大同陽高縣聚樂堡,在村東路北的壹個深宅大院裏過夜,那是王官屯裏的李家。在這壹點上,小米粥和窩頭很難解釋老佛爺。我為李氏家族的慈禧太後準備了當地特產綠豆面。它還配有野生蔬菜,如蘑菇、真菌、草藥和黃花。但是在面條進口之前,門外就有了麻煩。當地幾個青年上山采野菜討要醫藥費時摔斷了腿。原來,太監為了討好慈禧,暗中下令當地紮營,強迫村民上山采集。慈禧壹怒之下將太監斬首。第二天壹早,慈禧不敢久留,下令立即離開。估計是因為幹擾,那碗綠豆面沒有味道,所以綠豆面沒有得到太後的表揚,也沒有得到什麽知名度。
二、禁忌,山西名菜“鳳帕窩”改名為“金鳳臥雪”。
第二天,慈禧光緒壹行到達大同府,準備充分,補給充足。當時大同有名的飯館是楓林閣,在明朝很有名。當地官員叫來楓林閣的名廚,為慈禧和光緒烹制大同最有名的菜肴。其中壹道菜叫“鳳帕窩”,是這家店的招牌菜。明末,開始在民間流傳。做法是先煮壹只雞放在大盤子裏,再在下面放壹些炒好的幹粉條,旁邊放10炒熟的水煮蛋和炸豆腐。慈禧吃完這道菜後,問身邊的侍從這道菜叫什麽名字。侍從們立刻去找等候在門外的官員詢問。官員們認為慈禧太後的到訪被稱為西方的就職典禮。不就是逃跑嗎?“鳳凰臥巢”二字,怕的就是被打死。我絞盡腦汁想出壹個名字“金鳳凰臥雪”來做壹道有落魄優雅之意的菜。從此這道菜就被命名為“睡雪金鳳凰”。格林的大廚專門做了九籠“花蒸餃”,裏面有雞、鴨、魚、蝦、蟹、牛、羊、豬、兔等九種肉餡,包裹在壹層透明光亮的薄皮裏。蒸餃頂部做成牡丹、荷花、玫瑰、牡丹、玉蘭、玫瑰、秋菊、杜鵑花、梅花等九種花卉形狀。時至今日,慈禧和她那些東奔西跑的朝廷官員和隨從們的生活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擺脫了玉米饕餮之後,慈禧的胃已經開始挑食了。
三、忻州中秋賞月,壹餐品嘗24道山西美食。
慈禧繼續前進。當地政府聞訊後,派人成群結隊地送來幹草和禮物。慈禧西逃,恰逢農歷八月。她原本打算去太原過中秋節,但雨季難熬,只好去忻州過年。雖然是在逃亡的路上,但皇家假日不得不認真對待。慈禧太後在新洲下車後不久就住在原弓新洲。院子又大又明亮,所有的角落都被壹掃而空。原弓瓜果飄香,鑼鼓喧天,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慈禧的貼身侍女回憶說:“壹個多月來,有時吃得好,有時吃得差。為了這頓飯,大大小小的官員們吃了壹路上最豐盛的壹頓飯:四個冷鮮肉壓桌,四個炒菜,四個小碗,四個中碗,四海,四個大盤子,最後是壹大碗湯。這道菜叫‘四四到底’。”慈禧太後在富麗堂皇的包間裏被皇帝和皇後伺候著,吃的比這還好。飯後,按照宮裏的規矩,皇後去拜太陰君,在貢院東南角擺桌擺香。桌子上有四盤水果和四盤月餅。月餅堆了半尺高。此外,中間還有壹個大木盤,上面放著壹個直徑壹尺的圓形月餅,是專門為兔子祭祀制作的。有兩個新毛豆和四碗綠茶。慈禧太後壹行因為出逃,更加迷信,怕自己失禮,得罪鬼神,給自己帶來災難。中秋節更是如此。所以,只要有機會給鬼神磕頭,大家都爭著參加。他們在拜月是虔誠的,祈求上帝的保佑,說慈禧只在新洲放了壹天假,但在當地官員獻上的貢品中,仍有壹個著名的地方脫穎而出。當時的州官徐漢度在馬輝鎮很欣賞王鳳龍師傅做的瓦餅,慈禧吃了以後取名為“龍鳳瓦餅”。忻州的瓦餅也和皇室有關。從那以後,它成了壹種著名的食物。
第四,太原店兩個小時花了幾萬。
九月十日,農歷八月十七,慈禧終於到了太原。在太原,總督辦公室裝飾了慈禧和光緒的宮殿。所有的陳設都是嘉慶年間皇帝遊五臺山時準備的,但那些年都沒用。這壹次,慈禧只是為了娛樂。她的宮女說,太原的每個人都像在皇宮裏。慈禧太後以奢華的飲食聞名。曾經在她身邊工作過的女官員德齡,在《禦香錄》壹書中對慈禧太後作了如下評價:“慈禧太後的壹生可以說是為了‘吃’”在太原,慈禧太後的飲食消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半個多月後,慈禧壹行繼續前行。他們在太原的壹個小店裏好好休息了壹下,兩個多小時花了幾萬塊錢。那麽,王太後住壹晚的費用就更高了:據記載,在徐溝住壹晚,當地要花5.2萬銀子。65438年10月2日,慈禧壹行進入晉中祁縣,受到隆重接待。喬家甚至拿出了山珍海味。根據清代劉大鵬的記載,當時晉商的飲食標準相當高:“此處商業豪華,商人皆以飲食聞名。其實山真的很少見,海不對,巨龜和鮮魚都很好吃。風俗使然,沒有這回事。”晉商的員工食堂標準近乎豪華。面對當時最高統治者的到訪,被認為是難得的機會。自然,他們會想盡辦法在太後的飲食上做文章。標準高沒有錯,但關鍵是要更加註重精細化的程度。那年八月慈禧去了祁縣,第二個中秋節前後,喬家送給慈禧壹個月餅,叫“雪蓮酥”。這個月餅是當時祁縣有名的糕點店石冷樓烤的。這家店做的糕點好吃又精致,還特意給喬家贈送了壹般人吃不到的“雪蓮酥”。這種餅,顧名思義,不僅味道驚艷,還叫雪皮,滑滑膩膩的。不,只是看著它就讓人感覺很好。慈禧這個很挑食的人,忍不住誇她。慈禧太後到安後,還派人到喬家取來“雪蓮酥”讓她品嘗,送給隨行的大臣、王公和被征服的宮女。之後,每到中秋節,喬家都會派人來北京供奉“雪蓮酥”。
5.侯馬迎滿漢全席,聞喜兩天花了二十萬兩銀子。
慈禧去侯馬,侯馬當地官員壹個月前就開始了籌備工作,專門招聘了80名當地廚師。日夜經營,精心配置,滿座宴108菜,全部保證供應。曲沃、聞喜也是如此。聞喜兩天花了二十萬兩銀子,相當於全縣三年錢糧稅的總和。按照清朝的規定,各級官員的住宿和夥食供應標準都要按照職務執行。且不說太後和皇帝的標準,光是王公大臣每天供應壹個“粑粑”席,就有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八菜八碗;中下層官員每天上壹份“中88”,菜品數量不變,質量略低於“上88”;連護送都不能低於“下六六”的標準,雞鴨蔬菜缺壹不可。在壹個多月的時間裏,慈禧壹行從吃饅頭、草,到徹底把山西晉南地區變成了標準的禦用廚房。如今,侯馬還有“海上撈月”、“奉龍獻寶”等當地名菜,都是禦廚裏的廚師們傳下來的民間名菜。也算是慈禧對山西地方名菜的貢獻。慈禧此行恰逢山西大旱,龐大的接待費用無疑讓山西當地經濟雪上加霜。但在飲食方面,卻成功完成了壹次皇室與民間的親密交流。紫禁城裏的禦廚學會了做饅頭和麥片,滿族皇家宴會和菜肴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