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確定規模。養牛的規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應根據農村家庭的綜合條件決定,包括現有耕地、草地飼草料、家庭現有勞動力和家庭經濟狀況等。壹般每個勞動力最好養10 ~ 30頭,但在家庭綜合條件改善的情況下,盡可能多養奶牛,可以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3.合理的牛群結構是在養牛生產中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保證,這對從事養牛生產的農民來說極其重要。首先要確定當年的牛數(畜群規模),使年出欄數等於或小於成年牛的50%左右,然後根據成年牛年淘汰率為15%,應該有相應的後備牛,所以要用後備牛來補充淘汰牛,並不是所有的牛都能成為後備牛,所以後備牛應該占20%左右。這樣,各個年齡段的奶牛應該占整個牛群的70%左右,成年奶牛15%減去淘汰奶牛15%,加上後備奶牛15%,再加上20%的奶牛就可以算出來了。所有年齡的公牛應占整個牛群的30%。如果將整個牛群的數量控制在壹定水平,當年的犢牛將占整個牛群的40%左右,其中母犢牛和公犢牛各占20%。因此,當年犢牛出欄量應少於當年犢牛出欄量,即當年犢牛出欄量應小於整個牛群的40%,畜群結構比例適當,有利於提高養牛生產的經濟效益。
4.加強育種和雜交,提高實力。在許多養牛戶中,由於不重視引進非選擇性繁殖的外來血液,後代牛的質量逐年下降。應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可以通過在牛群中引入同類的優秀公牛來提高牛群的質量。其次,選擇彼此沒有直接親緣關系的優良公牛和母牛進行配種,可以保持畜群的質量。三是將不同品質的優秀公牛引入牛群,通過雜交提高牛群的品質。第四,有條件的養牛戶要建立牛的系譜檔案,防止近親繁殖,有利於牛優良性狀基因的改良,不斷提高生產性能,增加經濟效益。
5.合理降低飼料成本。在農村,很多養牛戶不註重飼料的全面營養,家裏有什麽就餵什麽。飼料單壹,精飼料用量少,粗飼料用量大,造成牛營養不足,生長發育緩慢,飼料報酬低,奶牛產奶量下降,肉牛增重慢,損害了經濟效益。因此,提倡科學配制飼料,飼餵全價日糧。
6.自配飼料:自配飼料的方法是科學配制日糧。根據不同生理階段的營養需求,通過計算得到使飼料營養價值與牛不同階段營養需求相壹致的精飼料。這種方法壹般養牛人很難掌握;另壹種是“土法”,即配合飼料,即將多種飼料按相同比例混合均勻。因為每種原料所含的營養成分是互補的,以滿足牛的營養需求,所以配合飼料的原料種類越多越好,壹般需要6種以上。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當地的飼料原料。
7.合理利用粗飼料。因為牛是反芻動物,所以必須餵粗飼料。用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方法處理的農作物稭稈飼餵牛,可以提高其營養價值,降低飼養成本。
8.精飼料與粗飼料的比例。不用於種子和繁殖的商品牛壹般采用人工快速育肥的方法,使其在短時間內長成成年牛,然後屠宰。養好牛,更要註重營養價值的合理性,這就要求在日常飼料中,精飼料與粗飼料要有壹定的比例。壯樂康增肥效果好。如果精料比例過高,營養過多,無疑是壹種浪費,會導致牛的生長緩慢,降低生產性能。壹般日糧中精飼料與粗飼料的比例為1: 1.3。
9.在日糧中添加適量的尿素飼餵奶牛。奶牛瘤胃中有大量可以利用尿素的微生物。餵尿素的時候,壹開始少餵。瘤胃中能利用尿素的菌群大量增殖後,添加到合適的飼餵量。尿素的每日飼餵量應按該組體重的0.03% ~ 0.05%計算。壹般1奶牛每天的尿素飼餵量為50g,分2 ~ 3次(與飼餵尿素時壹樣,也可以用熟玉米面糊和高粱面糊混合尿素飼餵。嚴禁單獨飼餵尿素或尿素溶於水,也不得在飼餵後1h內供應飲用水。
10.溫室養牛可以人為地在農村創造壹個有利於牛生長的適宜環境,減少牛的熱量消耗,利用這種能量,提高養牛的經濟效益。
11,註意驅蟲,牛養殖過程中,容易被內外寄生蟲感染。感染內外寄生蟲的牛生長緩慢,產奶量和產肉量減少,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因此,做好牛的驅蟲工作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12,驅蟲時間,農民每年要給牛驅蟲兩次,春秋兩季1次。春季是2-4月,秋季是9-165438+10月,所以短期育肥牛要在育肥初期驅蟲。
13、疾病預防,為防止疾病傳播,牛舍內外壹定範圍及共用設施、用具要進行消毒滅菌。可用於硫磺、生石灰、高錳酸鉀、火焰的消毒滅菌。但需要註意的是,奶棚內禁止使用來蘇等有異味的消毒藥物,以免影響牛奶質量。同時,要按免疫要求給牛註射預防疾病的疫苗,如口蹄疫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