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適合呆在家裏,吃完飯就窩在床下看書。汪曾祺的《嘗遍天下》是壹本關於美食的經典散文集。買這本書是因為想看看王老是怎麽寫美食的。看了這兩篇文章,心裏不得不佩服和佩服。
王老說:壹個人的口味要更廣更雜,“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要嘗。對於美食如此,對於文化也應該如此。
看了他寫的《豆腐》,了解到豆腐皮和幹絲,豆漿鍋表面有壹層薄薄的凝結皮被掀幹,稱為豆腐皮或油皮。我曾經分不清豆腐皮和油豆皮。今天終於知道了。幹茶是豆腐渣做的,是陪茶的佳品。它很有嚼勁,越嚼越香。
“幹絲是淮陽的壹道名菜,與豆腐幹壹樣大方。壹塊豆腐幹可以切成16塊,然後用豎刀切成細絲。這種豆腐幹是特制的,極其堅韌,不斷撕碎,柔軟易吸湯。”
壹塊從南到北的“豆腐”,叫什麽,怎麽做,怎麽吃,像菜譜壹樣,教妳具體做法,但比菜譜有趣多了,更有內涵。王老像個美食家,嘗遍天下美食,然後總結。除了豐富的文化背景、經歷和閱歷,他的文筆就像和妳聊天壹樣簡單自然,讓人忍不住被吸引,見識廣博。
土豆開頭寫著:土豆的名字很多,河北,東北,內蒙古,張家口,山西,山藥蛋,雲南,四川,上海。除了從事農業科學的人,很少有人習慣叫土豆,但我習慣叫土豆。我曾經畫過《中國土豆圖冊》,這是我壹生中非常奇怪的作品。
結尾:中國的農民知道他們有壹天會不會吃到羅宋湯和沙拉嗎?也許即使他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他們也不會吃羅宋湯和沙拉,而寧願在紅燒菜肴中添加更多的肥羊肉,但也許。中國人過去不喝啤酒,但現在京郊的農民習慣喝啤酒。我希望中國的農民也會喜歡羅宋湯和沙拉。因為羅宋湯和沙拉很好吃。
我這個沒有土豆長大不會做飯的甘肅人,對土豆並不熟悉。我了解了馬鈴薯的習性,寒冷地區生長的作物,以及定西的地理環境。
“土豆起源於南美,現在遍布全球。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小說中,士兵們經常會在嚴酷的前線戰壕裏寫出思念家鄉的烤土豆。土豆和祖國幾乎成了同壹個名詞。羅宋湯和沙拉都離不開土豆,更別說烤土豆和奶油薯條了。”。
“我不知道馬鈴薯是什麽時候傳入中國的。我覺得大概是明朝的時候,和鄭和下西洋有點緣分。現在可以說是全國各地了。”
這也讓我想起了長津湖戰役中那些戰士懷裏凍成冰疙瘩的土豆。
王老寫《平凡的飲食》那麽吸引人,引經據典,全是因為他對生活的熱愛,豐富的閱歷,淵博的學識,所以能寫出這麽好的文字。
不知道斷斷續續的雨什麽時候停了,陽光透過窗戶跳到我面前,我的心也隨之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