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請問白加黑黑片兒吃多了有生命危險麽。 吃多少有生命危險啊。謝謝啊。知道的回答壹下。

請問白加黑黑片兒吃多了有生命危險麽。 吃多少有生命危險啊。謝謝啊。知道的回答壹下。

有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會烹小鮮不壹定會治國,但如果明白了烹小鮮的壹些道理,做個好編輯還是很有可能的。為了讓水文職工吃上可口的文化餐,下面我結合壹些做菜的經驗,同大家淺談壹下內部刊物的編輯工作。

從滿漢全席到水煮魚——談刊物的定位

壹提到豐盛兩字,大家馬上會聯想到滿漢全席。那麽滿漢全席究竟是什麽陣式,我沒見過,相信見過的人也不太多。水煮魚,好吃川菜的人壹般都吃過,感興趣的人還可以自己在家裏試著做。我們的刊物要出版,要辦下去,首先要考慮的第壹個問題就是定位。就是妳究竟想辦成大而全的“滿漢全席”,還是獨具特色的“水煮魚”。如果說水煮魚的招牌菜是水煮魚的話,那麽,我認為,刊物的核心即是單位工作的核心,如:我們水文刊物的核心內容就是水文兩字,這壹點,壹定要把握好。我們壹本水文系統的內部刊物,不要搞大而全,不要什麽都想往裏面裝,我們刊物的版面又很有限,世界這麽大,信息這麽多,裝得進去嗎?所以,刊物壹定要突出水文行業特色,所選文章要弘揚水文事業的主旋律,貼近水文,貼近職工工作生活實際,讓職工看到想看的刊物,“吃”到想吃的的文化餐。當然,水煮魚店裏面,也不是就水煮魚這壹道菜,其他的文章適當點綴壹下也未嘗不可,但要註意度,不能寫著“水煮魚”的招牌,裏面卻基本上都是西餐。

多吃時令菜——談刊物的策劃

壹般的尋常家庭,吃菜大都吃壹些時令菜。春天來點韭菜香椿,夏天來點黃瓜茄子,秋天來點豆角絲瓜,冬天吃得最多的還是白菜與土豆。雖然現在大棚溫室的蔬菜淡化了季節,但多吃時令菜對我們的身體和錢包都有好處。做刊物也是這樣,每壹期在不同時期刊出,策劃時就要註意讓職工吃到“時令菜”。如策劃汛期時出刊的刊物,就不能再把旱情監測列為主題,冬天的出刊策劃裏,就不要再把寫春天的文章列上。策劃工作還要超前做,編輯就像要想到韭菜會在春天上市壹樣,如我們水文部門,防汛是關鍵,想到汛期可能出現汛情,就要把表現汛期測報的版面提前留出來,並與有關作者打好招呼,壹旦有汛情,立即組織稿件,保證讓廣大水文職工像吃到春韭水餃壹樣,以最快的速度讀到有關文章。另外,要想讓職工吃上“時令菜”,編輯還要有把握政策的能力。編輯要時刻把國家、水利和水文發展的動向,要知道什麽是“時令菜”,如前些年講嚴防死守,講冒著生命危險測水情,現在講“兩個轉變”,講以人為本、安全第壹。這些變化要明白,壹些新生事物也要明白,如拓寬水文服務領域、水文現代化建設等,編輯的腦袋裏要時常裝著這些新的東西,並不斷收集新東西,在策劃階段,都要把這些東西考慮進去,反映到刊物的文章中。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談審稿編輯

孔夫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用在我們編輯身上很合適。加工稿件就像具體做某壹道菜壹樣,要不厭其煩往深裏做。這壹個過程,不但包含從宏觀上,大處著眼,弄清楚稿件的撰寫目的,查看稿件與刊物甚至欄目的相關性,即查看稿件的內容與刊物的定位是否契合,再根據具體內容,看稿件最適合放到哪個欄目,另外,時效性強的稿件還要看是否適合在本期發表等等。上邊的這些問題解決了,就到了具體稿件編輯這壹關了。

如果手裏的壹篇稿件正是妳想要的,那妳的審稿已經結束,就要對之進行編輯,這是我們最重要的壹項工作。這個工作與做菜聯系大致如下:壹要擇好洗好菜。擇菜洗菜無非是將菜上沒用的東西去掉,編輯稿件的第壹道程序也是這樣,就是將稿件中沒用部分,如壹些套話,大話都先統統刪去,省得再對其進行編輯。二要炒好菜,這個過程很重要,不但要對稿件進行立意思想、主要內容、邏輯結構等進行全面把握,也要對字詞句用法是否規範進行認真梳理,說起來簡單,真正做起來,真要下壹番功夫的。壹盤菜炒好了,要想效果好,還要起個好菜名兒,編輯另外壹個重要的工作任務就是給文章起個“菜名兒”——制作壹個好的標題。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壹個好的標題能夠吸引更多讀者的目光,這個裏面學問很多,以後專題講壹下。

順便說壹下,做菜需要準備壹些刀、砧板等工具,做編輯也需要壹些工具,今年7月剛出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就是很具權威的工具書,應該買壹本使用。還要有準備壹些國家發布的規定和標準如“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標點符號用法”“有關量、單位和符合的壹般原則”等,還要準備國家語委發布的“第壹批異型詞整理表”(這個東西很重要,壹定要有)等。

上菜要有序——談欄目設置與排列

壹桌菜,不能亂七八糟地上,更不能亂七八糟地擺,這和刊物要做好欄目設計工作壹樣。客人來了,看完菜譜,訂上菜單,就要上菜了,菜上完後,再是湯類,主食,最後來點水果。我們刊物的欄目順序也要有序而行,並且要基本固定,更不可因稿設欄,隨意為之。《河北水文》的具體實踐如下:刊物壹開始應該有個刊首語或本期要目介紹,之後是目錄,這樣,便於讀者把握本期刊物的主導內容,就像客人看菜譜定菜單壹樣,知道這期刊物裏有什麽,自己想讀什麽。目錄之後正文裏要優先放壹些重要的欄目,如體現本單位重大政策和重要事件的欄目要編在前面,把壹些重頭文章編到這些欄目中,這就像上大菜壹樣,每期應該有幾道大菜,甚至招牌菜,否則過幾天沒人看自己刊物。將壹些探討工作以及學術文章的欄目緊隨其後,就像上湯壹樣,南方人很重視湯,湯能夠帶給人許多營養,又便於吸收,我們的工作經驗和技術探討類欄目就是壹盆盆的“湯”,讓大家從中學到工作方法和技術。體現水文職工工作生活情況的欄目放在較後面的位置,這就像吃主食壹樣,這類欄目與職工的普通生活貼得很近,雖然沒多少花樣,但每個人要解決吃飽這個問題,卻是離不了的。而對壹些文藝性質的稿件要放在最後,點綴壹下,就像水果拼盤壹樣,雖不能飽肚子,卻也給人帶來點清新與愉悅,留下壹個好印象。

色香味形養俱全——談版式設計

對於具體的某壹個稿件的版式設計,就像壹道好菜不但要色香味和營養,形也很重要壹樣,刊物也是註重版式設計。在我們沒有彩色印刷的前提下,版式設計主要解決的是黑白灰(黑即指標題、照片、黑線,白即指字間和行間的空地兒,灰指文字)這三者協調的關系,黑是報刊版面的靈魂,缺黑顯得“睡不醒”,沒精神,要註重發揮黑色的刺激功能;白是版面的生命,缺白讓人透不過氣來,在版面設計時,註意空白的面積、字距、黑白對比,是形成片面層次的重要環節;灰是版面的血肉,壹塊缺少灰的版面太吵鬧,對比過於強烈,丟掉了片面應該有的可信度和信息重量感。排得太密,像個黑疙瘩,很難受;排得太稀,留白太多,顯得松跨。版面設計就是要利用版面的語言體現出美來,同時,也把稿件的重要程度、優良程度等體現出來。另外,還要註意字體的使用,壹般原則是正文用宋體,標題可以靈活壹點,用壹點變體,但壹些重要文章如本單位工作思路等的標題要莊重樸素,采用黑體、宋體等字體;評論性文章和重要的文章,如評論員文章、編者按等正文用揩體;文藝類文章可靈活掌握;無論標題還是正文,嚴格禁止使用繁體字。

細嘗鹹甜——談校對與核實

我聽說過這樣壹個故事,說是壹個地方有壹個風俗,新媳婦過門兒,都要在婚禮當天親自下廚,操辦招待來賓的菜肴。這天,壹家新婚,新婦很自負地下廚,新郎站在壹邊,堅決要求每道菜必先嘗壹口,於是就這樣,嘗壹口,上壹道,壹道道菜上到席間,來賓執箸細品,無不交口稱贊。其中壹道菜是糖醋排骨,張三先嘗壹口,大聲叫好,說如此美味,我先吃壹盤。說完,就壹口壹口吃起來。新娘很是為新郎的饞嘴生氣,卻也不好說什麽,只好補做了另壹道菜。晚上,賓客散盡,新娘生氣地質問新郎為何饞嘴,新郎說,我就知道妳要冤枉我,幸好我留下了壹塊,妳嘗嘗。新娘吃了壹塊,眉頭緊皺,吐出排骨,紅著臉說,我把鹽當成糖放了。鹽有時能錯以為糖,我們的刊物也會有錯兒。這就要求我們要在核實和校對上下功夫。西方新聞界有句名言:“如果妳的母親說她愛妳,請核查它是否屬實!”稱職的編輯總是十分重視核實有關細節,對自己沒有把握的東西,可以查資料,可以查詞典,也可以向有關專業人員咨詢,不要壹掃而過,而是要壹查到底。校對工作同樣重要,出版界要求“三校壹讀”,我們人手不夠,但仔細校對兩遍,還是必要的。

廚師是個辛苦的職業,整日煙熏火燎的,夏天守在爐火前,更是難受。但廚師有廚師的好處,那就是可以在每壹道菜上桌前,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家常便飯,都可以先嘗壹嘗這菜的滋味。做編輯也像廚師壹樣,有苦有甜。在日常工作中,編輯雖然整天審稿讀稿選稿,經常弄得頭昏眼花的,眼鏡片兒越來越厚,但每次拆開來信,或打開電子郵件時,看到作者的文章,尤其是好的文章,自己總是能先於讀者而壹睹為快,那種先嘗文章“滋味”的感覺也是總讓編輯高興的,這就是所謂“舍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