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肉食菜單

肉食菜單

毛主席對飲食壹直沒有特別的要求。簡單是毛主席飲食習慣的最大特點。唯壹的特殊要求就是每餐都要有辣椒。建國後,從1956年6月開始,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員就開始認真記錄毛主席每頓飯的食譜,直到1976年9月8日,基本保持了記錄的連續性。

從菜單上看,毛主席的吃法很隨意。他從不按順序吃飯,而是在餓的時候或者有時間的時候。而且大多數時候,毛主席除了出席宴會,很少認真吃飯,基本都是用牛奶做麥片或者玉米糊,再加上發黴的豆腐,哪怕是毛主席的飯。

即便如此,毛主席也從來沒有壹日三餐,壹般是壹日兩餐,只有在壹些特殊情況下才壹日壹餐。終於,我有時間吃點正餐了。毛主席也是邊看報紙邊吃飯。唯壹不同的是,他會認真炒幾個菜。

對於毛主席不規律的飲食習慣,負責毛主席身體健康的保健醫生對此非常擔心,經常勸毛主席按時吃飯休息。毛主席通常對這些“訓誡”有自己的理論。毛主席認為妳不能聽他們的,也不能全聽。不聽就死,都是死,但根據自己的需要是必要的。

毛主席比較喜歡辣椒、黴豆腐之類的菜,都是會對身體有影響的食物。保健醫生也壹直關註著他們,勸毛主席註意營養均衡。

毛主席有自己的“平衡論”。壹個保健醫生勸毛主席的時候,毛主席說:“我習慣吃這些東西。妳的平衡是理論上的,我的平衡是我自己的,妳的觀點是混淆視聽,破壞我的平衡。實踐檢驗真理。妳的所作所為也許有妳的道理,但當妳到了我這個年紀,妳可能就沒有我的身體了。”

毛主席簡單樸素的飲食習慣在菜單上頻繁出現的馬齒莧中也能看到。毛主席不僅自己吃馬齒莧,還向別人推薦,更註重這道菜本身的藥性。

1959年6月,毛主席視察武漢,在聽取了湖北省委書記王的匯報後,正好趕上晚飯,毛主席留在陪王吃飯。根據菜譜記錄,晚餐有七道菜:炒鱔魚片、烤蘿蔔、炒馬齒莧、炒雞蛋、肉片湯、鐵板裏脊、炒海帶。

據當時在場的工作人員說,席間,王坐在毛主席旁邊。毛主席特意給了王壹筷子馬齒莧,並對王說:“別小看這菜,它還是壹副好中藥,能清熱祛濕。”

毛主席勸人吃馬齒莧的例子很多。菜譜上說,有壹年春天,毛主席特意讓工作人員采摘多種野菜,開了壹個“山珍會”,請孩子們和工作人員壹起吃飯。馬齒莧在“美食”之列,也是壹道主菜。

起初保健醫生並不了解馬齒莧的功效,對毛主席吃這種野菜的習慣頗為不安。他們專門采集了馬齒莧送到相關部門檢測,同時查閱了大量藥典。結果當然是如毛主席所說,這野菜不僅無害,還是良藥。

馬齒莧具有通經、解毒、燥濕的藥理作用,對毛主席的便秘、氣喘、咳嗽有很好的療效。馬齒莧也因此成為了員工們可以放心的壹種食物。不僅不會阻止毛主席吃飯,還會時不時主動給毛主席炒壹盤。

查閱中南海5月3日1967《農場種植計劃要求》,可以看到,農場在“重點保證供應的蔬菜”壹欄中,將馬齒莧列為第壹位,要求“常年供應,平均日產壹斤,肥嫩,無種子”。這些要求是為了保證毛主席能隨時吃到馬齒莧。

毛主席的飲食習慣壹直以中餐為主,但毛主席並不否認西方飲食,所以毛主席也會時不時“開洋葷”。60年代初,工作人員開始為毛主席定制西餐食譜。從保存下來的菜譜來看,所列內容還是盡量按照毛主席的飲食喜好設定的,並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西餐。

菜單包括七大菜系,包括魚蝦、雞鴨、豬肉、羊肉、牛肉和湯。其中毛主席感興趣的是魚蝦和雞菜。在吃了壹段時間的魚蝦後,他會嘗試西式的魚蝦來換換口味。

毛主席對西餐中雞的做法更感興趣。因此,工作人員設計了許多菜肴,其中大部分是在中餐的基礎上改進的,以至於出現了許多創新的西餐菜肴,如黃油雞卷,軟炸雞排,罐頭扒雞,紅蔥扒雞,青菜扒雞,裹雞,雞椰子,奶油雞等等。

毛主席不只是吃西餐,而是把這些菜和傳統中餐壹起擺在餐桌上,這也是毛主席餐桌上的西餐如此中國化的原因。但即使是這樣的中式西餐,毛主席也只是偶爾吃壹次,並不把它當作正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