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關於滿族的結婚習俗有哪些

關於滿族的結婚習俗有哪些

我就是滿族的鑲黃旗,但是過去的習俗已經都不知道了。下面是我找到的關於滿族結婚的習俗,咱們***同了解壹下:

滿族的傳統結婚習俗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壹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鬥,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壹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壹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壹個月,新娘回娘家住壹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裏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壹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壹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結婚習俗

域內滿族人婚嫁禮儀亦甚為隆重,族人稱男子成婚為“小登科”,婚嫁過程大體有議親、換盅、擇吉、裁衣、過禮、亮轎、拜天地、設婚宴、鬧洞房、認親、回門等程序和步驟。

滿族人長期遵循同姓不通婚的原則,嫁娶壹般實行“婚約”制度。舊時向有重門第輕彩禮之風尚。婚娶日期,壹般由男家根據雙方生辰八字推定,亦多定為“雙日”。正日之前壹天為“送嫁妝日”,女方家請人把嫁妝擡男家新房內,稱“亮嫁妝”、或“安櫃箱”;男家亦須是日在院內搭建“帳房”備用。婚禮日,男家備彩轎、鼓樂迎親,新郎及陪伴者4人或6人騎馬前往迎親;女家選2名兒女雙全的婦女作為送親婆陪伴,並由父兄叔嫂組成送親隊伍陪新娘去夫家參加婚宴。拜天地時間須在日出之前舉行,拜畢,新人雙雙進入事先搭建的“帳房”,新娘在帳房內換裝,脫掉姑娘服,換上媳婦裝,並改梳媳婦發式,稱為“坐帳”。坐帳儀式結束後,新郎新娘出帳,進喜堂,新郎用稱桿揭去“蓋頭”。然後,婚宴開始,至晚席散,新人入洞房。

婚後第三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娘家備酒席款待,午前返回夫家。婚後十天內,新娘要到祠堂或祖墳叩拜,俗稱“上喜墳”。婚後滿壹個月,新娘回娘家住數日,返回後整個婚嫁儀式結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滿族人婚嫁儀式漸從簡,或大體同漢俗。

傳統的滿族結婚習俗

婚嫁:過去滿族姑娘的婚嫁禮節比較復雜,準備時間也長。滿族姑娘接近成年,便要學做針線活。壹開始學剪窗花、繡針紮、繡荷包、納鞋底、繡枕頭、繡鞋面、繡腰搭、做被褥、衣服等,繡成的這些底活放起來,準備自己使用或送給新郎做禮物。箱底活質量的好壞,是壹個姑娘是否有教養和心靈手巧的象征,所以這些箱底活上的山水、花草、人物、鳥獸、蟲魚生動逼真,都是壹些精美的藝術品。

訂婚。這是每個滿族姑娘婚配必須經過的重要環節。從說親到結婚壹般要經過相親、納雁、小訂、換盅、送庚貼、過彩禮等過程。

滿族人結婚要會親友。訂好結婚日子後,邀請親戚朋友和街坊四鄰前來祝賀、幫忙。迎親前,男方要找本村相宜地方做為女方的“下處”(所謂相宜即在正式結婚典禮之前,女方不能過男方門,否則不吉利。下處即結婚典禮前新娘和伴娘休息的地方),新娘住過的下處,用幾枚銅錢或幾枚硬幣(要雙不要單),包在紅紙包裏,暗放在席邊底下,以示吉利。 結婚的過程壹般為三天。

第壹天為“迎親”。娘家請來與新郎、新娘屬相不“犯克”且家中人口齊全的人送親,通常都是新娘的長輩至親、平輩哥嫂送,平輩弟弟或晚輩侄子壓車。總人數不限,去雙歸單。新娘出門含壹口食物或糖塊,門裏吐壹半,門外吐壹半,以表示兩門生活都美滿。出門上彩轎(或彩車)接親、送親或到半路上迎見男方的來車,壹錯車叫“搶串”,兩車相遇後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由娘家哥哥把新娘抱到新郎家的花轎(或車)上,這叫換轎或抱轎。新娘的轎(或車)則坐壹位伴娘,同到新郎家中去。新親車來到下處,男方家長、親友端來酒給新親喝“下馬杯”,新娘、送親婆、壓車童子暫不下車,東家送上喜錢才下車去“下處”。

當天晚上,由新娘的哥哥或長輩走進新房擺好嫁妝,稱為“亮箱”,鼓樂喧天,喜迎新親之後,請新親喝“亮箱酒”。

第二天是正日子,舉行正式婚禮。男女雙方都要起大早,擇出

五更吉時,新娘從下處扮“醜相”紅褲綠襖,重粉施臉,怕有邪魔附身,穿上“踩堂鞋”,梳抓髻、頂“蓋頭紅”、懷抱寶瓶、背著銅鏡,由送親哥哥從屋裏抱到轎和車上(稱為抱轎)來至男方門口,新郎用空弓拉三下,意射三箭,鼓樂齊鳴,鞭炮齊響,開始倒紅氈,送親婆和娶親婆攙著新娘,兩個打燈籠的童子走在前邊,念喜人邊念喜歌,新娘邁過火盆意即日子火紅。男方家把事先準備好的谷、黍、麥、麻、豆五谷糧食往新娘身上撒,以示新娘帶來五谷豐登。來到神桌前,由男方族長(滿族叫莫昆達)或長輩指導新郎新娘拜天地,之後由族長或長輩抱香鬥,開始往新房裏走,走到門口,有妯娌姑姐攔門,這叫“憋性”,進屋門、過馬鞍、上炕“登糕”、“坐福”,上炕後男方張弓射四周,將弓箭插人香鬥,用放在香鬥的秤桿挑開蓋頭,然後再插入香鬥中去。壓車童子開始釘門簾,念:“壹釘金、二釘銀、三訂兒女成了群。”的喜歌。然後開始吃煮的半生不熟的子孫餃子(以新娘年齡為準,壹歲壹對,娘家包壹半,婆家包壹半),娶親婆問:“生不生”?答日:“生”!男女雙方不吃,放在炕席底下。剩余的男方本族人搶著吃,不準外族人吃,不準姑娘吃。坐福(坐帳)男女並排坐定,時間不等,壹般壹個時辰,有的新娘壹直不下地。由兒女雙全的婦女給新娘開臉(用細線剪掉汗毛)梳如意頭,戴上簪環首飾。新親吃完“下馬面”,開始坐正席,分輩坐桌陪新親,散席後新親即可回去(個別地方還有過三日才走的)。太陽落山前新娘由小姑子陪著看落月,叫看日紅。當天晚上,新郎和新娘壹家子吃團圓飯,給長輩滿酒。晚上鬧完洞房後,安睡前拜北鬥七星,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吃團圓餅,女方給男方荷包、腰搭等禮物。

第三天是“認大小”、“祭祖”,還有三天回門的,各地不壹樣。

滿族的婚俗習慣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現代時興文明結婚的已占大多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