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創作背景說明:
1,繪畫過程
小說家馬代奧·班戴洛在20世紀90年代還只是個孩子。當時他是米蘭聖瑪麗亞感恩教堂多米尼加修道院的見習修士,他的叔叔維森佐是那裏的院長。班代羅經常看著達芬奇在修道院的北墻上工作來打發時間,而達芬奇正在畫壹幅斯福爾紮時期的偉大傑作——《最後的晚餐》。
Bandello描述道:達芬奇壹大早就爬上了腳手架,開始馬不停蹄地工作。有時候他會在那裏從早忙到晚,手裏壹直拿著畫筆。他不停地畫畫,經常忘記吃飯喝水。有時候,他會連續幾天不碰畫筆,壹天幾個小時的站在作品前,雙手交叉放在胸前,用批判的眼光獨自看著畫中的人物。我還看到他在中午陽光最強烈的時候放下正在做的泥模,好像突然有急事要辦,離開了韋基奧宮,直奔聖瑪麗亞感恩教堂。他找不到樹蔭休息壹會兒,就趕緊爬上腳手架,拿起畫筆在墻上畫了壹兩筆,然後轉身就走了。
從墻的左邊開始畫
畫《最後的晚餐》,首先要在修道院餐廳的墻上均勻地塗上壹層灰泥。墻中間的灰泥比旁邊的灰泥更粗糙,因為它能更牢固地附著在覆蓋在它上面的油漆層上。人們發現了《最後的晚餐》的素描痕跡,這是直接畫在石膏上的。“非常簡單的紅線是用光滑的筆刷畫出來的,按照他的布局勾勒出每個人的輪廓或形狀。”畫完草圖後,要塗石膏或粉底。當時使用的石膏粉是“壹種小顆粒混合物,100-200微米厚,由碳酸鈣和鎂用類蛋白粘合而成”,頂層塗有薄薄的鉛白色底漆。列奧納多故意在表面留下壹些切口,主要是為了勾勒出建築背景的形狀和全景;為了追求作品的準確性,在繪畫區域的中央打了壹個小孔作為整幅壁畫的消失點,在耶穌的右太陽穴上。
油畫大概是從已經畫好的場景上刻有紋章的三面半圓形墻壁開始的。現在大部分已經損壞,但仍然可以看到銘文的碎片,紋章和壹個由水果和草制成的美麗的花環。壁畫的主景大概是從左邊畫的。用馬泰奧·班德洛的話說,在此期間,列奧納多壹直在工作,有時會交叉雙臂,長時間盯著墻壁。
“我必須謀生”
1496年夏天,達芬奇在裝飾壹些房間(很可能是斯福爾紮宮碧翠絲公爵夫人的房間)的時候,正在畫《最後的晚餐》。6月8日,列奧納多失態了,公爵的秘書記錄到:“裝飾房間的油漆工今天做了壹件不光彩的事,所以他憤怒地離開了。”這種緊張關系可能與另壹封寫給公爵的不完整的信的草稿有關,信中萊昂納多抱怨他的經濟困難:“我很擔心。妳應該發現我缺錢,而且...我得謀生,這使我不得不中斷這項工作,參與不太重要的事務,而不是繼續妳委托的工作。”這部重要的作品是指最後的晚餐。
他繼續說:“也許妳沒有給瓜爾蒂埃洛先生更多的指示,他認為我有足夠的錢...如果妳覺得我的錢夠,那妳壹定是被騙了。”這裏指的是瓜爾蒂埃洛·巴斯卡皮,有人稱他為“公爵的禮物法官”,也就是公爵的出納。列奧納多似乎並沒有收到壹些預期中的“禮物”:所謂的“禮物”本質上是錢,因為不是定期發放,所以不能算薪水。據班德洛稱,萊昂納多的年薪為2000達克特,但另壹位消息靈通人士稱,摩爾人壹年只付給他500達克特。
在這封信中,我們可以從壹個側面感受到列奧納多在畫《最後的晚餐》時承受了巨大的創作壓力。這種壓力並沒有因為其他事情而減輕,反而壹直在增加。這也是班代羅抓拍到的同壹個列奧納多,那個在炎熱而安靜的街道上大步走向聖瑪麗亞感恩教堂的列奧納多。
2.練習的組成
溫莎皇家圖書館收藏的壹頁筆記中,有壹頁是早期用鋼筆寫的作文練習:該練習仍以《最後的晚餐》的傳統作文方法為基礎——猶大沒有和大家坐在壹起,他坐在桌子的左側,頭向後仰著;而聖約翰卻坐在耶穌身邊睡著了,為了表示在耶穌宣布他被出賣的消息時,他是“靠在耶穌的懷裏”的。這兩個圖像在最終版本中都被丟棄了。
本頁有兩個相對獨立的草圖。左邊的素描中有十個人物,這組後面輕描淡寫地畫了壹些拱形結構。這是最早關於畫面背景的想法,也就是“最後的晚餐”發生的“頂樓”。右邊的素描中有四個人物,但畫面的焦點主要在耶穌和猶大身上。列奧納多在這裏集中講述了指認叛徒的戲劇性時刻:“和我共用壹個盤子的人會背叛我。”畫中的猶大從凳子上站起來,伸手去拿盤子。列奧納多試圖為耶穌的手畫兩個手勢——壹個是雙手舉起,好像要向前伸;另壹種是手已經碰到盤子,和叛徒的手做了短暫的接觸。這個更小的小品突出了故事的重點,找到了戲劇的支點——兩只手相觸的感人瞬間。為了突出這壹時刻,列奧納多將傳統的“最後的晚餐”的故事追溯到聖經之前的壹個場景,即聖餐。
較小的素描也描繪了聖約翰睡覺,耶穌的手臂放在他的背上,這表明了耶穌的“仁慈”。正如《聖經》所寫,約翰是“耶穌所愛的”門徒。在無視宗教的懷疑論者看來,約翰“倚在耶穌懷裏”是同性戀的標誌。壹百年後,在眾多歸咎於克裏斯托夫·馬洛的褻瀆中,有壹個是耶穌對約翰有“特殊的愛”,“在所多瑪把他當作罪人”。
不久之後,列奧納多用粉色的畫筆畫了壹幅素描,後來這幅紅色的畫筆被別人用墨水畫了出來,現在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的美術館裏。草圖的粗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墨水的影響,但《最後的晚餐》的均勻布局已經開始出現在這幅草圖中。弟子分了幾組,畫面更註重人物的性格特點。為了弄清人物的身份,在人物下面出現了草草寫就的說明文字(菲利普被提到了兩次)。但是猶大還在靠近觀眾的桌子邊上,約翰還在酣睡。
然而,在達芬奇的速寫本中,還有壹張年代更早的紙,可以追溯到15的80年代。上面有三個相關的素描:壹群人坐在桌邊,壹個人獨自坐在桌邊,雙手抱著頭,另壹個是耶穌,手指指向註定的菜。這三個小品不是《最後的晚餐》,因為只有五個人坐在桌邊開心地聊天打發時間。他們不是耶穌的門徒。畫中的場景可能發生在壹場鄉村盛宴上,人們圍坐在餐桌旁。但我不知道是什麽激發了列奧納多迅速在同壹頁上畫出了基督領聖餐的悲傷場景,並且花了十五年才實現了這個想法。
3.人物原型
溫莎和威尼斯皇家圖書館的速寫重點已經從整體布局逐漸轉移到個別人物的特點上。溫莎皇家圖書館收藏了壹系列著名的頭像,大部分都是用粉色畫的,還有壹些畫得很完整:猶大、彼得、詹姆斯大帝、聖斐理伯(後兩個圖像使用了同壹個模型,但在畫面中被賦予了鮮明的個性特征)。其中有壹幅聖約翰的手,畫面很美;還有壹個練習題,上面畫著聖彼得的袖子。“福斯特筆記本”中也有壹些簡短的評論,補充了這些練習——壹個來自帕爾馬的亞歷山大為耶穌的手提供了原型;住在比塔的克裏斯托法諾·達·卡斯蒂利奧內有壹個漂亮的腦袋。其中壹張紙條的標題非常簡單,上面寫著“耶穌”,達芬奇在下面寫道“紅衣主教莫塔洛統治下的喬瓦尼孔蒂”。這個人可能是耶穌的典範。
壹些人物在最終的壁畫中得到了體現,比如白胡子的聖安德烈(左三)攤開手掌,聳起肩膀。其他人的行為已經改變。手裏拿著刀轉身的人變成了聖彼得,打翻玻璃的人變成了另壹個人。他就是打翻鹽瓶的猶大。這些姿勢中至少有壹個已經出現在溫莎皇家圖書館的第壹幅構圖素描中,那就是在更小的壹組肖像中,耶穌和猶大之間的那個人“用手遮住了眼睛”。
這些情緒化的動作和整個構圖壹樣,反映了列奧納多《最後的晚餐》中壹個全新的理念:他摒棄了中世紀流傳下來的構圖傳統,即信徒們沿著桌子坐成壹條直線。《最後的晚餐》中,食客的臺詞被打斷,達到了神奇的效果。我們眼前是壹群波浪般的人。門徒被分成四組,每組有三個信徒:這些成群聚集的信徒突然到了緊要關頭。列奧納多也找到了他的戲劇性時刻:不是聖餐儀式,也不是猶大身份的確認,而是聽到耶穌宣告時所有人極度震驚的反應——“只有在妳們面前,我才能肯定地說,妳們中的壹些人會背叛我。”信徒們深感悲痛。所以畫面布局流暢的部分是基督的決定造成的,也就是講故事的瞬間出現,這幾乎是電影裏的壹個場景。
猶大是這幅畫的反派,但在為準備最後的晚餐(收藏於溫莎皇家圖書館)所做的輪廓練習中,猶大甚至比魔鬼還要醜陋,幾乎是壹個怪物,但他也表現出壹些自責和自我憎恨,這也讓這幅輪廓看起來很悲劇或者是基督徒。瓦薩裏曾講過壹個猶大臉的軼事:聖瑪麗亞感恩教堂的住持總是催促列奧納多“盡快完成工作”,並向公爵抱怨藝術家如何拖延時間。得知此事後,列奧納多告訴盧多維科,他還在尋找壹個面目極其險惡的人作為猶大的原型,但如果真的找不到合適的面孔,“他肯定會用不夠體貼、缺乏耐心的住持的頭顱”作為模型。公爵聽後哈哈大笑,“這個不幸的修道院長困惑地回到家,擔心在他花園裏工作的工人。”
二、關於這幅畫的補充說明:
《最後的晚餐》是意大利藝術家萊昂納多·達·芬奇創作的,是所有這壹主題作品中最著名的壹幅。畫面中的人物,有驚恐、憤怒、懷疑、懺悔的表情,還有手勢、眼神、行為,都刻畫得細致入微,栩栩如生。收藏於意大利米蘭的聖瑪麗亞多埃爾格修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