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對於保持皮膚清潔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非常重要,媽媽們要註意。當孩子洗手時不小心弄濕了袖子,媽媽可以借此機會教孩子如何洗手,自己示範——拉袖子,同時教孩子說:“搓搓手壹、二、三、二、壹,搓搓背,認真洗手指,別忘了小手腕。”孩子們樂於接受這種遊戲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知道了洗手的順序:袖子——濕手——皂洗手掌、手背和手腕——搓洗——水洗——晾幹。
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讓孩子自主進食,增強免疫力。讓我們壹起為孩子的健康加油吧!
壹、跟風引導孩子正確使用勺子?小班70%的孩子不能用勺子吃飯。他們大多在大人的過度呵護中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幸福”生活!他們真的“幸福”嗎?缺乏練習機會的孩子,不僅手指精細動作發展不協調,還會阻礙自理能力的順利發展,對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極為不利。怎麽解決?家長可以用簡單易學的兒歌來教孩子如何吃飯:左手拿著小碗,右手拿著小勺子。小勺盛著飯,小嘴靜靜的品嘗,孩子自己吃。他們吃得越多,越甜。此外,幼兒園裏的玩偶之家區域的角落裏還提供了小動物和食物,以及大小不壹的勺子,孩子們可以在遊戲中鍛煉手指的靈活性。家長也可以在家裏的開放式塑料架上貼上壹個洋娃娃的頭或者壹個動物的頭,在碗裏放壹些花生和小糖果,讓他們學會用小勺子給洋娃娃和小動物餵食。
第二,耐心引導,打消孩子的依賴心理。班裏經常會有這樣的孩子,會吃飯卻不想自己吃。它們必須等待有人來餵養它們。吃午飯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壹個孩子,小手放在胸前,手裏沒有勺子和碗,依靠心理和習慣,讓他們在這裏等老師餵他們。妳餵他,嘴巴張得大大的,咬壹大口,就坐在那裏看,不餵他。老師說,就吃壹口,吃的時候,他沒端碗。吃完後,他會把手拿開,休息壹下。總之,吃飯真的很累。對於這種現象,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壹定是壹致的:堅決只說不做。大人可以多提醒孩子,坐在旁邊看著他,幫他熱好飯,但壹定不能餵他。這壹點非常重要。家長在家壹定要這樣做。現在隨著季節的變化,天氣越來越冷,食物也會很快變涼。絕對不能等老師來餵,這也不利於身體的健康成長。建議家長可以讓孩子先少吃,然後逐漸增加,直到吃完為止。
三、持之以恒幫助孩子改掉挑食的壞習慣。班上普遍存在挑食的現象。其實挑食是很不好的習慣,不利於孩子的健康。請家長和老師配合,改變孩子不良的飲食習慣。
1.飯前勾引調動情緒。家長每天在家吃飯前要向孩子介紹菜肴的營養價值,盡量以正面引導為主;周末可以帶孩子去買菜,豐富菜名,簡單吃壹頓,盡量讓他們嘗試每壹道菜。幼兒園每天都要對菜品進行營養分析。在班級主頁上添加每周幼兒園菜單,讓孩子早做準備,家長可以在家豐富,鼓勵孩子吃。小班的孩子還處於直覺思維階段,他們很容易受到具體事物的影響,孩子非常喜歡模仿大人。針對孩子的這種心理特點,我們重視每天下班後的飯菜誘導。尤其是當孩子不喜歡這道菜的時候,父母會用誇張的動作和語言來表現對這道菜的喜愛。比如“青椒土豆絲”,有的孩子不想吃,就誇張地聞到菜的香味,讓他們看起來很陶醉,想吃。這樣孩子的情緒壹下子就調整好了,會吃這個菜,甚至加餐。
2.逐漸增加不想吃的東西的量是壹種壓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吃飯的心情。這時候有效控制量,有助於緩解幼兒的心理壓力,讓他們更容易接受自己不願意接受的食物。“就喝壹小口”是第壹步。喝壹口,試試味道。因為少了,只是壹個味道,相應的壓力會更容易消除。這壹步需要很長的時間,他的身心都要慢慢適應食物,接受食物。“逐漸增加量”是壹個緩慢的過程,從少到多,成年人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要及時給予表揚,讓他的行為及時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肯定,給他信心,感受到家長和老師的關心。
3.鞏固保持,獎勵肯定壹點點進步來之不易,壹定要保持。這時候抓住孩子“愛表揚”和“表現好”的心理,給他們壹些口頭上、物質上、行動上的獎勵,不僅有助於他養成良好的習慣,還能讓他更加自信。五角星是他們的最愛,也是最好的物質獎勵。父母可以在家裏設立壹個鑒定角,準備壹些漂亮的貼紙,每周記錄他在家的用餐情況。如果孩子壹周後吃好了,可以買壹個他喜歡的小禮物來調動他的積極性。
4.重視孩子飯後的健康教育。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做”。他還提到,家庭教育中的“溺愛”是對孩子無原則的愛,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有害的。孩子應該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碗、擦嘴、擦手,這也是培養自我服務能力的機會。“做語文老師,做中學,邊做邊進步。”在家長和老師的不斷提醒下,幼兒將能夠獨立完成,並逐漸成為壹種習慣,從“無意識到有意識”、“被動到自動”。這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情,但是好的習慣壹旦形成,就要讓孩子堅持下來,持之以恒,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