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的傳統食品屬於農歷新年的時令食品。年糕是以大米或糯米為原料,煮成米,用水打或磨成粉,壓制而成。春節期間,中國許多地區都講究吃年糕。
年糕有紅、黃、白三種顏色,象征金銀。年糕又叫“年糕”,與“壹年比壹年高”諧音,寓意孩子壹年比壹年高。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年糕從吳國都城(今江蘇省蘇州市)向四面八方傳播。寧波民間有句話叫“年糕年年漲,今年比去年更好”。
人們還用年糕印刷板將年糕壓成五福、六寶、錢和如意的形狀,象征著好運和好運。
還有的被做成“玉兔”、“白鵝”等小動物,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相傳春秋末年伍子胥自殺後,越王勾踐出兵攻打吳國,包圍了吳國都城姑蘇城,吳軍被困城中,街上婦孺痛哭。
臨死前,他對部下說:“如果國家在受苦,人民缺糧,妳們可以在城墻下挖三尺來獲得糧食。”伍子胥死後,他的部下被越軍包圍,由於城內缺糧,很多人餓死。這時有人想到了伍子胥的話,於是去挖城墻,挖了三尺多深。果然,他們挖出了許多可食用的“城磚”,即年糕,並贏得了戰鬥。
原來伍子胥在姑蘇城監造城墻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應對饑荒的準備。從此,家家戶戶都做年糕,在除夕夜吃年糕湯,紀念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