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是上世紀30年代出生的,已經八十多了。好在她的身體還算硬朗。相比那個年代的同齡人,婆婆的少女時代相對幸福:家境殷實,衣食無憂,還能上女子中學。唯壹的遺憾就是母親很小就去世了,父親接連和兩個小妾在壹起,對她還算不錯,把她當成自己的。婆婆從小就很獨立,也很有見識。我和公公相戀幾十年,從來沒有臉紅過。公公去世十幾年了,婆婆壹直壹個人住在單位的房子裏,三個兒子壹個都不會跟著。我多次動員她老人家和我們壹起住。她說她在單位住習慣了,平時可以和老同事老姐妹聊天,打牌,開心充實。其實我不忍心和公公住幾十年。
近年來,南寧各酒店推出的年夜飯供不應求。我提前幾天訂了年夜飯。婆婆叫我堅決退,壹再堅持年夜飯壹定要在家裏吃,說年貨準備好了。
大年三十,三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壹家三口從北海回到南寧。像往常壹樣,蔔兒叔叔壹大早就在廚房裏忙碌著,壹切都準備好了。壹回到家,大家都會在婆婆的指揮下祭拜太公太婆、天俊、棗君,然後就可以準備桌子上的菜了。滿滿壹大桌子菜,基本都是按照婆婆幾十年不變的菜譜做的。水煮雞,酸辣瘦鰱魚,五花肉配荔浦芋頭片,這三道菜是碰不得的。老南寧有句話叫“無雞不成”,“雞”也有“好運”的意思。所以,逢年過節,餐桌上什麽都可以少,除了雞肉。“魚”的意思是“壹年以上”。每年的魚都是婆婆挑的兩斤左右的瘦鰱魚,買回來還要自己煎。因為這條魚是祭祀用的,賣了很重要,所以我婆婆不能相信任何人。至於大碗紅燒肉,對於經歷過物質貧困艱難時期的壹代人來說,象征著豐衣足食,足以讓人心安。
婆婆家年夜飯不會有鴨子,因為舅舅從小就不愛吃鴨子。細滑的龍口粉絲壹定會提前煮好,放在碗裏。幾個小的喜歡吃它們。我們從北海帶回來的新鮮魷魚、蝦蟹很受歡迎,婆婆也能接受。壹大桌子菜,婆婆吃得很少,淺嘗即止。大多數時候,我笑著看著壹大家子吃吃喝喝。
大家吃飽喝足後,婆婆的常規節目開始壹個個給壓歲錢。壓歲錢封了很久了。大人小孩都有,壹人壹份。我開玩笑地說:“奶奶打對了嗎?妳不能錯過我!”她老人家呵呵回應道:“沒有錯!壹共十個!明年就十壹了!”大孫子阿超結婚了,孫媳婦的預產期是2月底,四代人很快就要生活在壹個屋檐下了。
發完壓歲錢,就該收拾年貨了。每戶粽子和年糕的數量,每份年糕的數量也是提前計劃好的。南寧人過年的粽子是糯米、綠豆、板栗、五花肉做的,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有。我婆婆以前都是自己包餃子。她早早買了葉子,用新毛巾擦洗,用開水燙過,放在簸箕裏晾幹備用。糯米要用上好的雲香糯,綠豆、板栗、五花肉、鹽等各種配料要按壹定比例稱量。妳必須整晚煮粽子。妳要半夜起來翻壹次粽子。把所有的粽子拿出來,放回鍋裏。粽子要放在鍋底,保證所有的粽子都能煮熟。這幾年都不會自己包餃子。粽子都是別人做的。李芬,也就是用米粉蒸的粉絲,也是南寧人慶祝新年的必備食品。過年吃素是婆婆的習慣。所以每到過年,餐桌上壹般都會有粽子、年糕、年糕。粉絲切片或切絲,放入青菜、小蔥、香菜,壹起翻炒,或者加湯煮,味道很不錯。
當我婆婆從冰箱裏拿出蘋果橘子想分著吃的時候,大家都笑著說沒有。家裏有很多。婆婆壹本正經地壹壹叮囑:這是個“意頭”(南寧話,好彩頭),我壹定要拿回去。所有的包裹打包分發完畢後,兩家人陸續回了家。婆婆跟我說:我買了兩雙甘蔗,妳拿壹雙回北海,留壹雙給我過元宵節。老南寧也要準備甘蔗過年了。甘蔗是壹種又甜又脆的黑色果蔗,是壹整棵樹連根長葉挖出來的。賣甘蔗會迎合顧客的心理。用紅繩把兩根甘蔗綁在壹起,成對出售。價格也不貴。壹般20塊壹雙,說要平衡(整數),買家不講價。南寧人準備甘蔗過年,看好甘蔗的甜度,越來越高。
收拾好後,我們壹家三口和婆婆壹起看了春節聯歡晚會。我婆婆的興趣不在春晚,而在給我們講賓陽人過年的風俗習慣。我婆婆家在賓陽,離南寧100多公裏。婆婆說起賓陽正月十壹的槍龍節更是激動,然後感嘆:好多年沒回賓陽看槍龍節了...
我忘不了老家,可是婆婆年紀大了,又忍不住顛簸兩個多小時,回不了賓陽。賓陽的哥哥姐姐們經常打電話問候婆婆,婆婆只能通過電話裏的鄉音安慰她深深的鄉愁。孫子們壹個個長大了,不再需要她照顧了。看著這老房子,等著壹大家子回來過個團圓年,成了婆婆唯壹的期待。婆婆說:“我添了曾孫,大年三十要回家吃飯。人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