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是人民群眾在漢語詞匯中創造並在口語中流傳的口語化、大眾化的語言單位。它們是通俗的、廣為流行的八股句,簡潔、形象,大多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反映人們的生活經歷和願望。說,也叫說,說,這三個是同義詞。俗語這個詞作為語言學術語已經被廣泛使用;俗話說,有文言文的色彩;俗話說,有口語的味道。諺語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有趣,具有地方特色。
農村有句話叫“姐夫死了,姑姑哭不出來”是什麽原因?其實這不是農村諺語,而是壹句通俗的話。雖然沒有太大意義,但是小姨子哭小舅子的現象真的很少見。這到底是為什麽?
我個人認為,壹是沒有血緣關系,二是避嫌。
首先,姐夫是嫂子,沒有血緣關系。如果姐姐和姐夫之間沒有婚姻,這兩個人之間就沒有感情。就中老年人而言,姐妹倆結婚後,各自過自己的生活,專心做公婆。雖然姐妹倆平日裏也互相走動,但對姐夫卻沒什麽好感。所以,壹旦姐夫病逝,當阿姨的,從內心感受來說,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悲痛,但是為了姐姐以後的生活,很少有人發自內心的哭泣。
在封建的農村,有很多吃飽了沒事幹的人。對於明顯沒有感情的嫂子和姐夫,更不要說親密關系了。姐夫死了嫂子不能哭。妳難過,別人會瞎想。所以經常有人指指點點,說三道四。(有網友評論說,我姐是我姐的跟屁蟲,所以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無論農村還是城市,我姐夫和我嫂子之間經常會有不能提起的事情。)
正是基於以上原因,民間形成了“姐夫死了,阿姨不要哭”的說法,主要是為了避嫌。而且壹個阿姨和壹個姐夫確實是兩個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姐夫的死與自己無關,自然沒有太多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