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壇是孔子教育的光輝象征。它位於大成殿前的甬道中間,據說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壇旁有壹棵古柏,名曰“師傅栽的柏”。杏壇周圍的朱蘭,群山環繞,交叉結脊,兩層黃瓦飛檐,雙半拱。亭內有精雕細刻的藻井和彩繪的金色盤龍,其中有青幹龍“杏壇贊”禦碑。亭前石香爐,高約1米,為晉代遺物。祭壇建於宋代,四周杏樹環繞,故名。金代還在祭壇上建有亭臺樓閣。明朝末年重建,也就是今天的杏壇。
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歲時,開始建立民眾教育,接受弟子講學,為的是幫助搖搖欲墜的寺廟,改變“禮崩樂壞”的現實。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以人為本的思想,“教育無階級”:不分貧富,不分貴賤,不分老幼,不分民族,不拘壹格。這壹天,孔子的小院非常熱鬧。孔子帶領壹群少年建了壹個祭壇,並搬了壹棵小銀杏樹種在祭壇旁邊。
孔子撫摸著銀杏樹說:“銀杏果實累累,象征弟子遍天下。樹幹直立,從不側身逃逸,象征著弟子的正直。堅果可以食用,可以入藥治病,象征弟子學成後可以利國利民。我們就把這個論壇命名為杏壇吧!”從此,孔子每天都在杏壇講學,四面八方的弟子雲集。禮記?大學曰:“修行,家和;和睦,則家治國;有君治國,天下太平。”封建時代的讀書人,總的來說是有道德和知識追求的,即使身處困境,仕途不達標,也能保持操守。獻給那句話:“窮則獨善其身,善則兼濟天下。”
杏壇:出處是“東風杏林”。贊壹下家庭訓練辦公室。唐·白居易《求道藥堂為王》詩說:“走起路來,便見路旁松樹,尋花壹步到杏壇。”《莊子·漁父》:“孔子遊於遮林,不坐杏壇。弟子讀書,孔子彈弦鼓。”後來他用“杏壇”來指代徒弟講課的地方。唐·杜甫《八愁詩》。所以他寫了壹本書貶低泰州掌門鄭公謙:“的《資治之歌》,我卻看不見杏壇。”
王松虞城《贈祝俊奕石雪》詩曰:“潘嶽花蔭遮杏壇,其門生絳紗望。”也指正統儒家。清代紀昀《嶽薇草堂筆記》:“歷代學儒者,皆健在,聚於此研遺...吉修古學,且延杏壇壹線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