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天臺縣農業總產值182億元,增長3.2%。現代農業園區投資1億元,流轉土地1512畝,鶴雞產業示範區通過省級驗收。糧食功能區完成建設任務1萬畝,標準農田質量提升41萬畝。全省90個經濟薄弱村摘帽。天臺黃茶已通過“黃忠1”省級林木品種鑒定。全年水利投入2.6億元,整治河道26.9公裏,榮獲全省河道保潔長效管理優勝單位。2010天臺縣有9所普通高中。職業高中6所;初中30所;97所小學;1特殊教育學校;幼兒園137所(其中社會力量辦學普通高中3所,職業高中4所,初中1所,普通小學1所,幼兒園(班)165438所)。公辦教職工5265人,社會力量辦學教職工877人。
2013,石峰中學部分擴建工程開工建設,赤城第二小學、赤城第四小學遷建工程主體工程完工,石峰中心幼兒園開工建設,赤城中心幼兒園完成政策處理。學前教育集團化、連鎖化模式全面推進,特殊教育辦學條件不斷改善。通過了國家三級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驗收。天臺交通以高速公路為主,方便出行。每天都有很多班車往返於上海、杭州、寧波等城市。壹些行駛路線和行駛距離如下:
杭州:杭甬高速(古竹出口)-長泰高速-天臺出口(車程2小時)。
上海:滬杭高速-杭甬高速(“古竹”出口)-長泰高速-天臺出口(車程3.5小時)。
江蘇無錫常州:蘇嘉杭高速-杭甬高速(古竹)-長泰高速-天臺出口(車程4.5小時)。
南京:寧杭高速——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系統、疾病預防控制系統、衛生監督執法系統、醫療救治系統和監測報告系統;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絡基本健全,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分別通過二級綜合醫院和二級中醫院評審。天臺縣共有醫療機構228個,其中公立醫療機構及其分支機構65438個,社區辦醫療機構80個。全縣執業醫師849人,執業護士480人,核定床位總數1082張。天臺縣基本建立了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基本醫療保險、免費醫療、商業醫療保險等多種形式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
2013城鄉醫療資源整合加快,泰州市第二醫院順利通過省三級乙等精神病醫院評審,村衛生室壹體化管理在全省推廣,全科醫生簽約服務全面啟動。人民醫院遷建工程後勤綜合樓、新城女子醫院、疾控中心綜合樓、食品藥品安全檢測中心完成主體工程。人口計生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實,成功摘掉浙江省重點管理縣的帽子。天臺人有習武健身的傳統,先後被命名為“體育先進縣”、“田徑之鄉”。2001年成功舉辦第五屆省田徑運動會,獲得浙江省縣級運動會五連冠。天臺縣是中國圍棋第壹故鄉,也是圍棋國手余斌的故鄉。武術、拳擊、散打、摔跤等競技項目實力較強;解放軍拳擊隊在天臺設立了青訓基地。
到2003年,天臺縣共有體育場館579個,標準場館334個,非標準場館245個。2001年,在原體育場基礎上,籌集資金700萬元,完成了400m標準塑膠田徑場、300m2於穎中學食堂、主席臺看臺加高、主席臺網格屋面、室內田徑訓練館、燈光體育場塑膠鋪設等改造工程。
2010年,天臺縣建立基層文體俱樂部135個,乒乓球俱樂部2個,跆拳道館1個。依托社會力量,建成了43個門球場、598個老年文體活動中心、35個排球場和2個運動場。2010年天臺縣13個鄉鎮到2000年底已實現有線廣播電視光纜聯網,成為全省(市)較早實現鄉鎮全部光纜聯網的縣;並消除了電視空白村,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這個縣的有線電視用戶增加到了7萬。天臺日報成為發行量654.38+0.5萬份的日報。天臺廣電的IP寬帶網和天臺電信的IP寬帶網分別於2006年9月5438+0和6月11開通,實現天臺網民上網。全縣有100多個網站。
2013年,惠民廣播電視網實現全覆蓋,建成全國首個縣級農村視聽數據庫。2010天臺縣6770人,其中城鎮居民392人,農村居民6378人。全年投入保障資金873萬元,增長3.3%。
2013年,社會保障覆蓋面繼續擴大,新增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5.7萬項,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8%。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實現再就業5106人。農村婦女“兩癌”篩查三年任務兩年完成。全年發放低保金1596萬元,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達到97%,被評為省殘疾人愛心城市。天臺山的佛教和道教歷史悠久。佛教天臺宗和道教南宗都是在天臺山創立的。大久寺是天臺宗的祖庭。桐柏宮是道教南宗的祖庭。此外,方廣寺是佛教五百羅漢道場,赤城山玉井洞是道教第六洞。
2013天臺縣有三個愛國宗教團體:佛教協會、道教協會、基督教會(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基督教協會)。國會寺、高明寺、方廣寺被國務院列為漢區重點寺廟,國會寺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截至2013年,僧尼270人,全真道教徒、道士13人,正壹派220人。約有5000名基督徒和5名教職員工,包括2名牧師和3名長老。規定飲食
主食是大米,輔以土豆、小麥、玉米、豆類。在過去貧困的沿海山區,土豆絲是主要食物,但現在是米飯,土豆絲成了城市居民調節口味的食物。壹日三餐,因時間不同而幹瘦。長夏到中秋,農忙時,加壹種點心,叫“接力”。菜肴,稱為“下壹餐”或“菜”,沿海盛產海鮮,山區盛產山貨,平原則有山海風味。我喜歡吃幹腌菜和海鮮,鹹菜經常當配菜吃。臭莧菜梗汁燉豆腐是壹道特色配菜。酒席,舊俗有“六碗”“八碗”等規格。如果不夠,就以第壹道菜命名。規格較高的有海參席、魚翅席、燕窩席,有20多道菜。
風味食品主要是米粉和小麥粉。有泡水糕、米線、豆面、豬肉麥糕、拋光糕、魚面、豆腐丸子、蛋清羊尾、五味粥、爛湯、綠丸子、黑米馬史、溢流糕、灰綠糕、重陽糕、湯圓、麥糕、粽子、餛飩,和其他地方的差不多。
冷凍米糖、花生糖、芝麻糖是最有特色的糕點。每年,每個家庭都在春節期間制作它。臨海、天臺、仙居的“羊蹄腳”是用小麥粉和糖塑造、烤制而成,形似羊蹄,風味獨特。白酒主要是黃酒和陳為佳,所以也叫“老酒”。白酒,俗稱“燒酒”、“爛燒”。將楊梅浸泡在燒酒中,稱之為“楊梅燒”,解暑解乏,城鄉推廣。
連衣裙
服裝、鞋帽、發型等。,老人式雙排扣外套,圓領,四合扣。女中式右側開衫外套,窄袖。內衣穿的套頭毛衣或雙排扣毛衣。男女外褲,腰朝外,很好系。鄉下的紳士和店主都戴著瓜子帽,穿著長袍。民國時期,女性推崇旗袍,男性推崇禮帽,知識分子推崇中山裝。孩子們戴著最有特色的虎頭帽和肚兜。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山裝(男)、列寧裝(女)、軍便裝流行。20世紀50年代,流行軍式綠色膠鞋,稱為“解放鞋”。塑料鞋、皮鞋等流行之後。夾克、運動服和西裝在20世紀80年代很流行。過去穿的鞋襪是布鞋和布襪;民國時期開始引進紗襪、皮鞋、運動膠鞋;旅遊鞋緊隨其後,皮鞋也越來越高檔。尼龍襪取代了紗襪。夏天,長統襪在年輕女性中很受歡迎。
以前用的面料多為棉和土布,常以藍白紗線為經緯,厚實耐磨。夏裝喜歡用土織苧麻夏布,或以生絲為基料,壹面塗栲膠,稱為“檀香絲”。毛色多為藍色和黑藍色,壹般是染坊染的,也有家庭染的。鄉村女孩喜歡紅色和綠色。民國時期流行“石林藍”,印花布逐漸流行。現在皮革、棉、絲、毛、化纖等各種面料越來越高檔,顏色多樣,選擇多樣。
工人工作時用腰巾做防護布。進廚房的女人叫“停腰”、“停飯”。孕婦出門壹定要綁在家裏,以為可以辟邪保胎。山民、工匠、長工穿雙折腰布,形似小裙子,便於蹲伏行走。它叫“圍裙”。時至今日,“姚班”仍在使用,其余已不多見。
漁民的衣服是用浸過汁液的棉布染的,呈深褐色,耐鹽堿。寬胸左手,便於海上右手操作。褲子大襠寬腿聚攏,直襠用網裝飾。褲子的下擺和腰腿處的斜口袋都裝飾有龍鳳蟲鳥花等圖案。今天已經越來越少了。
清代男子紮辮子,女子纏足,辛亥革命後廢除。女生掛辮子,女人把頭發梳成發髻,然後逐漸剪短。溫嶺縣石塘周邊漁區的中老年婦女至今仍有梳子,美麗多樣。50年代後,中青年女性開始流行齊耳短發或齊肩雙辮。燙發在20世紀80年代很流行,年輕女性也留著頭發,紮著馬尾辮,梳著塔塔發辮。城鎮裏的老人都在染頭發。
以前下雨天穿“木船”、帶木殼的鞋、帽子、麻纖維或紙傘、油布傘。有錢人穿皮甲靴或油靴。民國以後,橡膠雨靴逐漸發展起來,稱為“套鞋”。80年代後,折疊傘、尼龍雨衣、橡膠雨衣興起,紙傘、油布傘消失,農村仍可見麻纖維。
活著
很多人聚集居住在壹起,形成村落,偶爾會有獨門獨院分散在山區。很多村子都是按宗族組織的,壹個村子壹個宗族或者壹個村子幾個宗族。在人口較多的漁村和集鎮,族群聚集的現象不是很明顯。大多數村莊都朝南向陽。村名除了以宗族名稱命名外,往往以山名、敖名、溪名、渡口、山、塘、地貌、山形、橋梁、古塔、寺廟等建築命名,或以當地歷史名人、土特產命名。
民居壹般朝南或東南,有利於采光通風。有句話叫“朝南,兒孫有福”。也有忌朝南的,以朝南為廟堂方向,住宅要稍有傾斜。在傳統的住宅格局中,富戶多采用庭院式,前庭後花園,四周有圍墻,入口為庭,提升為廳,中間為廳,兩側為房間,壹般無大窗,稱為“明堂暗室”。民國時期逐漸出現了玻璃窗。天井被稱為“隧道”或“門廳”。壹個院子裏也有好幾戶人家。壹般建築都是鬥式建築,屋檐懸在外面,後面沒有窗戶。那些在建築物後面開窗的被稱為“四面建築”,最有特色的是“五鳳樓”,有壹個鳳翼和高檐的兩廂。大部分農家樂都是平房或者低矮的樓房。就地取材,大部分木結構。在山區,墻通常是用泥土,或石頭和鵝卵石砌成的。平原上有許多磚墻或片石墻。沿海和深山地區有許多茅舍,稱為“茅場”。在溫嶺平原,曾經以石頭為材料,四壁、隔墻、地板,甚至梁柱、屋頂,都是用石板、石條建造的。上世紀70年代初,農村普及“大寨房”,由生產隊集資或出資,壹排、前後幾排,每戶壹層壹底。上世紀80年代,城鄉新建的房子都是鋼筋混凝土、磚木結構的混合結構,越來越多的人有了陽臺、專用廚房和衛生間,並向多層發展。城市公寓樓由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建設,或由房地產公司開發銷售,成套,壹戶壹套。
家用器皿,有特色的,還有很多竹制品。如躺椅、扶手椅、米籃、竹籃等。現在的家具都是成套的木材,崇尚現代時尚。塑料器皿已經普遍進入尋常百姓家。天臺工藝是“三雕”中最著名的。
天臺山的木雕,與佛教文化相結合,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工藝美術產業,如佛像雕刻、佛具制造、棕制品、木珠制品、竹制品等。在唐代,天臺山開元寺的司陀和尚制作的鑒真和尚雕像成為日本藝術史上最早的人像雕塑,成為日本的國寶。天臺山中國佛教城雕刻的千手觀音像,成為故宮博物院的國寶。
屋頂石雕取材藝術,形象生動,雕刻精細,層次豐富。石雕藝術家以刀代筆,以石為紙,粗細彎曲不壹的線條,圓潤流暢的刀法,淺浮雕的技法,使佛像有了生動的藝術效果。雖然沒有上色,但是可以產生多層次的變化。
玻璃雕塑始於20世紀50年代。1981年,天臺金全財創立了天臺山藝術園,並開發了獨特的玻璃雕刻工藝。他借助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吸收黑白版畫的對比,將浮雕的主體層次和中國畫的筆墨技法融為壹爐,使玻璃雕刻藝術有了創新,豐富了玻璃造型語言,將題材擴展到了鳥獸、山水、人物、肖像。金使玻璃工藝發展到大型室內裝飾和陳設,作品進入首都人民大會堂浙江廳、北京11亞運會遊泳館等高雅殿堂。2006年,浙江省天臺縣申報的“濟公傳說”和天臺山竹簡幹漆技藝入選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濟公傳說民間文學門類編號為11ⅰ-11。天臺山幹漆夾竹桃技藝傳承。:VIII-53遺產類別:傳統手工藝技能。
2014浙江省天臺縣申報的柳阮傳說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民間文學項目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