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系我國八大菜系之壹,具有悠久的歷史,西漢時期湘菜的烹飪技藝就已達到壹定水平,據對馬王堆漢墓出土之烹食殘留物及壹套竹簡菜譜進行考究,證明當時楚人已利用數十種動植物烹制菜肴。顯見湘菜發展歷史至少已有兩千多年,可謂源遠流長。很早以前,僅有官衛及顯達之家雇請廚師為其烹制湘風味菜肴。隨後湘菜普及至尋常巷陌,平凡人家。清末,長沙城內始有營業性菜館,分軒幫、堂幫兩種,皆營湘菜,曾有十大菜館,稱之《十柱》。永慶街亦曾有壹處湘菜祖師廟--詹王宮,同仁常聚於此,切磋技藝。歷多代名師之努力,湘菜已具較完備的理論,並繼承和創新出不少聞名於世的特色佳肴。
湖南地處我國中南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湘西多山,盛產筍、蕈和山珍野味;湘東南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漁發達;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稱魚米之鄉。在《史記》中曾記載了楚地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據史書記載,湘菜的兩漢以前就有。到西漢時代,長沙已經是封建王朝政治,經濟和文化較集中的壹個主要城市,特產豐富,經濟發達,烹飪技術已發展到壹定的水平。1974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古墓中,發現了許多同烹飪技術相關的資料。其中有迄今最早的壹批竹簡菜單,它記錄了103種名貴菜品和燉、燜、煨、燒、炒、溜、煎、熏、臘等九類的烹調方法。唐穴時期長沙又是文人薈萃之地。到明清時期,湘菜又有了新的發展,並列為我國八大菜系之壹。 湘菜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種地方風味為主組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它的特點:用料廣泛、制作精細、品種繁多;口味上註重香鮮、酸辣、軟嫩,在制作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洞庭湖區的菜以烹制河鮮和家禽家畜見長,多用燉、燒、臘的制作方法,其特點是芡大油厚、鹹辣香軟。湘西菜擅長制作山珍野味,煙熏臘肉和各種腌肉,口味側重於鹹、香、酸、辣。由於湖南地處亞熱帶,氣候多變、春季金雨,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因此湘菜特別講究調味,尤重酸辣、鹹香、清香、濃鮮。夏天炎熱,其味重清淡、香鮮。冬天濕冷,味重熱辣、濃鮮。湖南菜具有獨特的風味,其主要名菜有東安子雞、組庵魚翅、臘味合蒸、面包全鴨、麻辣子雞、龜羊湯、吉首酸肉、五元神仙雞、冰糖湘蓮等數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