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啤酒與現代啤酒相比,酒精含量更低,物質來源更豐富,是壹種合理的營養來源。值得壹提的是,在古代歐洲人的概念中,啤酒是谷物酒的代名詞。所有用谷物而不是水果釀造的,沒有經過蒸餾的發酵酒,都可以稱為啤酒。所以按照歐洲人的經典分類方法,中國的黃酒和甜酒,還有日本的清酒,也可以算是啤酒。當時,許多人自己釀造啤酒或從當地釀酒商那裏購買。釀造和銷售啤酒是居住在城鎮的婦女特別喜歡的工作。現代英語姓氏中的布魯斯特(意為女釀酒師)很好地反映了這種中世紀職業的遺跡。
在中世紀,因為烤箱很貴,很難建造,而且在中世紀城市擁擠的木頭房子裏操作很危險,所以大多數城市居民都不自己烤面包。有市場就有需求。那時,每個地方都會有幾個專業的面包師:他們在自己的作坊裏做面團,然後出售。在巴黎,城市周圍的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獨特風格的面包。當時最好的面包是貴族吃的白面包,當然也是最貴的。在中世紀墓地發現的遺骸上,牙齒上有獨特的磨損圖案。這壹考古發現告訴我們,即使是中世紀晚期倫敦最好的面粉制作的面包,也比現代面包粗糙。
在當時較大的中世紀城市,如倫敦和巴黎,仍有壹些綠地,足以讓許多居民擁有自己的花園,種植水果、蔬菜和草藥。這為城市人口提供了更多種類的新鮮食物,並確保大多數人的均衡飲食。壹些人甚至在他們的小塊土地上飼養動物。雞特別受歡迎,還有山羊和豬。
中世紀的英國人,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吃很多魚,比大多數現代人多得多。在中世紀,魚對英國人來說很容易得到。俗話說,山靠山,海靠海。作為壹個島國,英國沒有壹個地方離海岸超過70英裏。此外,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對飲食的限制也間接促進了當時人們對海鮮的瘋狂熱愛,因為在每個星期五和降臨節、大齋節等重要宗教節日期間,禁止食用其他種類的肉類。
有壹種根深蒂固的觀點認為,中世紀的食物,尤其是肉類烹飪中的重香料,是為了掩蓋食物質量稍差(甚至變質)的事實,但這無疑是錯誤的。雖然保存食物,尤其是肉類的方法在中世紀當然受到限制,但中世紀的人們仍然可以知道食物何時過了食用時間。他們也知道在那種狀態下吃食物會導致嚴重的疾病。記住:那些總是買得起調料的人是最富有的人——這些人也買得起高質量的食物,所以他們是最後被迫吃壞肉的人。
相反,我們之所以在中世紀的食譜中看到豐富的香料,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是人們就是喜歡它的味道。與現代香料相比,中世紀人們的口味似乎更喜歡不同的香料組合。他們特別喜歡酸甜或者甜辣的對比。例如,在壹本15世紀的英國古代食譜中,有壹個餡餅的食譜,根據這個食譜,餡餅裏填滿了用蜂蜜和黑胡椒調味的豬肉餡。此外,壹本14世紀的食譜中有關於魚餡餅的烹飪方法。做這樣壹個現在吃起來怪怪的魚餡餅,需要的調料包括白胡椒、丁香、姜、桂皮、糖。
其次,香料也是地位的象征。這些添加了大量香料的菜肴在社會階層中也很有吸引力,因為高昂的香料成本使其成為壹種身份象征。給客人上壹道用三種不同辣椒調味的菜——這是許多菜譜的要求——告訴每個人妳買得起這些昂貴的東西。
當時,姜、丁香、胡椒和藏紅花是最常用的香料。蔗糖,也被認為是壹種香料,在西班牙和中東種植。它是食物和藥物的重要組成部分。藏紅花的使用(註:藏紅花不是在西藏種植的,壹直是在西亞的歐洲、希臘和伊朗大量種植,而不是萬裏從西藏運到歐洲)似乎比現在更受歡迎,因為中世紀的菜肴壹般顏色單壹,在食物中放壹些藏紅花可以賦予食物獨特的橙色:它讓妳的財富可見。雖然它的成本高。這壹成本並沒有阻止中世紀的廚師——或者至少是中世紀的烹飪作家——經常使用它。
幾種香料在中世紀的歐洲比現代歐洲更常見。比如Galingale,現代廚師稱之為高良姜,主要出現在今天的泰國菜中,但在中世紀的菜譜中卻很受歡迎。據史料記載,凱爾波羅曾在遊歷中發現了大面積的野生高良姜。他非常高興,因為他知道意大利有壹個很大的市場。Melegueta胡椒,天堂胡椒,是另壹種比現代西方更常見的香料,也被稱為天堂的食物。今天,這種香料主要出現在中東的專賣店,但中世紀晚期英國和法國的食譜顯示,廚師可以很容易地接觸到這些香料。
現存於世的所有英國中世紀食譜都來自精英家庭:貴族或者非常富有的平民。他們是唯壹需要指導廚師如何做出精美菜肴的人。只有這些人能接觸到食譜上描述的各種香料和配料,也只有這些人知道如何在第壹時間閱讀食譜。倫敦這樣的大城市,也是唯壹壹個擁有富裕的非貴族——商人、律師、公務員、珠寶商——的家庭,可以支撐起這種飲食文化。
正如威廉·菲茨斯蒂芬(William Fitzstephen)所寫,餐館和餐廳是城市所特有的,因為只有在城市裏,才會有大量的人沒有廚房來支撐這些生意。
在12世紀的耶路撒冷,餐館非常多,以至於說法語的居民甚至將城市中的壹條街道命名為Malquissinat,意思是“邪惡的烹飪街”,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說的黑暗烹飪街。在當時的倫敦,餐館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河邊,方便水商、香客和旅行者;在貧困社區,住在廉價公寓裏的人們沒有可以做飯的壁爐。這和現代城市的外賣差不多。許多貧窮的中世紀倫敦人不得不依靠外賣為他們提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