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於魯班胡同口,2013,12。圖片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它的來源是蒙古語,不是標準漢語。而且“胡同”雖然很古老,但都是口頭流傳下來的,到了民國才以文字的形式標註在街上。
北京的胡同經歷了歲月的磨礪和洗滌,現在我們很多胡同都消失了,但是胡同多的時候,可以說有3600個有名的胡同,還有數不清的無名胡同。在這些大大小小的胡同中,有壹個又壹個有趣的歷史故事。可能是歷史上某個著名人物住在壹個小院裏。這也是北京胡同的魅力所在,它見證了北京文化和歷史的變遷。
我們今天要說的胡同,位於北京市崇文區龍須溝附近。《龍須溝》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因為老舍先生有壹部劇叫《龍須溝》。是的,老舍先生的作品反映了龍須溝這個地方的故事,從壹個四合院裏幾個人物的命運反映了時代的變遷。
當時住在龍須溝的都是些小人物,我們說的胡同也多是普通人,主要來自手藝人。這些手藝人住在這個胡同也是有歸屬感的,因為這個胡同裏面有他們祖先的廟。工匠寺就是魯班寺,這條胡同的名字就叫魯班胡同。
說到魯班,我也想用腳說幾句。魯班是個人物。直到現在,我們還在使用魯班發明的鋸尺。而且魯班是個全才,木工和土木建築都是祖上,武器制造也是壹把好手。不僅魯班,他的妻子也很有創意。據說傘的最早發明者是魯班的妻子。
魯班胡同的魯班廟不是很有氣勢。實際上是壹些行會舉行祭祖等活動的場所,也是同業聚會和行業管理的基地。所以魯班寺門口前有壹些院落,專門用來組織聚會和交流。這些院落就是魯班閣。對了,魯班胡同原來叫魯班關胡同,六七十年代改成魯班胡同了。
總之魯班胡同已經今非昔比了,關於魯班胡同的資料也很少了,只能寫這麽多了。這是魯班胡同的大致內容,希望能給妳壹個初步的了解。總之胡同文化還是可以挖掘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