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壹家人聚在餃子吃年夜飯,看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民逐漸認同這壹習俗,並成為慶祝節日的壹種獨特方式,學者們稱之為新民俗。壹個聚會不僅讓全家人聚在壹起,還會創造壹些文學形式,比如小品。
年夜飯:門票淡出菜市場。
年貨:新三大件快來
自從1984進口彩電缺貨後,彩電就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搶手貨。彩電、冰箱、洗衣機正快速向人們走來。拜年的文化氣息越來越濃,明信片、賀年卡、掛歷開始流行。
舊俗:文字充滿時代氣息。
80年代的人聽拜年,聽聊天,不愁吃穿,不聽禁忌,不聽遮遮掩掩。人們似乎更親近了,人們的話題更廣了,情緒也更高了。壹句普通的“祝妳新年快樂”卻有如此豐富的含義。
念樂:貪看晚會出醜。
自從趙忠祥出現後,爐子上的水壺就沸騰了,誰都不想提。想上廁所的人壹次次忍著,怕錯過馬季的相聲和ChristianRandPhillips的歌,更怕錯過節目中穿插的有獎謎語。經過壹番苦思冥想,現在是大年初壹的早上,第壹件事就是發答案。等完央視的好消息,就該考慮去哪裏逛廟會了。
90年代的春節:想法太多,年味淡。
在家門口看餃子聚會是老皇歷了,過節也要有個性有新意。這讓北京人在春節期間開始感到困惑:訂不到旅遊團,去超市購物要付錢,保齡球館爆滿,想租車去郊區轉轉。這輛車早就被預訂出去了。春節有許多樂趣。
年夜飯:家庭聚餐搬到了飯店。
辛苦了壹年,又到了享受春節美食的時候了。準備年夜飯是每個家庭的傳統觀念。春節期間,最常見的春節休息紅紙不見了。在餐館舉辦家庭聚餐已經成為壹種時尚。與其在家裏忙忙碌碌,不如在餐館裏踏實地吃頓飯。
年貨:雞鴨魚肉起配角
90年代,正月臨近,很難看到被大包食物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平日裏,他們也吃海參和魷魚。現在必備的年貨是金婚夫婦和大福中的財神。禁區裏的人都沒有忘記買壹個小東西:開心球。那個春節爆炸了上億個歡樂球,既安全又感性。吉祥物也是年貨,1996老鼠,1998老虎遍布全球。
老規矩:健康第壹。
春節期間,體育場館開門迎客,從保齡球、輪滑、羽毛球到室內攀巖,應有盡有。64項體育活動吸引了超過6.5438億北京人遠離麻將桌和酒桌。1997春節期間,北京有5萬人湧向體育場。新年快樂:新年旅行成為時尚。
春節從淡季變成了黃金季。1992年30日,五個壹起去哈爾濱看冰燈的年輕人成了新聞人物,過壹個團圓年的觀念也在悄然改變。現在,春節機票打五折是很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