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到廣場,哥哥就直接跑到壹個雕塑前,不停地四處張望,摸來摸去。我忍不住好奇。我看到了壹個叔叔的雕塑,他頭上戴著壹頂大草帽,肩上扛著壹個小販,手裏拿著壹個撥浪鼓。形象非常逼真。看到我們這麽好奇,爺爺走過來親切地問:“小朋友,妳們想聽爺爺用雞毛換糖的故事嗎?”我和哥哥異口同聲地回答:“是!”
爺爺說,70年代初,那時候還沒有改革開放。由於當時經濟不發達,義烏地廣人稀,大家連溫飽都沒有。現實生活所迫,勤勞智慧的義烏人想到了壹個好辦法——雞毛換糖。當時義烏人把甘蔗炒成紅糖,然後把紅糖加工成姜糖,再帶壹些小百貨,比如針、線、紐扣、發夾等。,用來交換雞毛,最後把雞毛賣了賺差價。
剛開始只是在附近的城市,逐漸有了壹些經驗,然後越走越遠,比如江西。剛開始他們不知道從哪裏換比較多,只好負重前行,邊走邊看。途中忽冷忽熱,出門至少半個月,有時回家也要半年或壹年。每次回家,鞋子都是瘸的。旅途有多艱難。出門在外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記得有壹次,我爺爺走在壹條偏僻的小山路上,看到太陽下山了,卻看不到附近的村子。走了壹天的路,加上我帶的幹糧,爺爺已經筋疲力盡了。我爺爺想,妳今晚要在這荒山野嶺過夜嗎?就在我爺爺不知所措的時候,他看到遠處有壹個老人推著壹輛農用的土卡車。這個時候,我爺爺就像抓了根救命稻草壹樣,忙著問那位大爺附近的村子怎麽走。這位叔叔非常善良。他體會到了爺爺的難處,也體會到了出門的不易,於是主動把爺爺接到他家過夜,幫他挑起了小販的擔子。當天晚上,叔叔還讓家人給爺爺煮了壹大碗紅薯糯米飯,爺爺吃得特別香,經常感嘆:這個世界上好人還是很多的!
還有壹次,因為是除夕前幾天,家家戶戶都會殺雞拜年,拿到很多雞毛,都是濕的,負擔會特別重。於是,爺爺想了壹個辦法。他決定把雞毛藏在壹個地方,晚上沒人的時候回來拿。但是,要找到壹個不會被發現的地方,並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經過深思熟慮,我最終決定躲在壹片稻田的田埂上。但是,晚上去拿的時候,找不到雞毛了。爺爺著急了,妳知道,那是幾天的辛苦和代價。嘆了口氣後,爺爺還是沒有放棄,繼續找了兩個多小時。最後,好事多磨和雞毛被找到了。爺爺很開心。原來我白天躲的時候太慌張了,記錯了地方。這件事給了爺爺壹個深刻的教訓,所以他經常教導我們要冷靜處理壹切,不要驚慌失措。
聽了爺爺的故事,我對“雞毛換糖”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帶給我們的是壹種勇於創新、不怕苦、持之以恒的精神。這種精神可以激勵我們更好的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