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是中國的文化傳統。南宋愛國詩人陸遊是提倡素食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素食主義完全是壹種主動的行為。他很少吃肉,甚至植物油。不是他買不起。他的詩《野生稻》說,他在山裏吃的是鹽少油少的大米、苦筍、芋頭、山菜,但他把它們當成美味,覺得很滿足。陸遊寫了幾十首贊美素食的詩。他不僅覺得“發酵芥菜、米梁”等食物好吃(“發酵芥菜煮的湯比蜂蜜還甜,米梁煮的飯像珍珠壹樣順滑”),還覺得吃素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到了晚年,陸遊幾乎完全不吃肉,成了壽命85%的素食長者。此外,清初著名劇作家、戲劇理論家李漁也主張菜為先,肉次之。“食肉者不齒”,他看不起那些經常吃肉卻不善於規劃的無能官僚。客家素食與科學真理不謀而合。現代人寫道:科學研究表明,肉類食物與十大死因中的六種疾病(心臟病、癌癥、腦血管病、糖尿病、動脈硬化、肝硬化)有關。在壹些西方國家,肉類和雞蛋壹直被忽視,而土豆中富含的蔬菜和纖維,尤其是可以預防癌癥和避免動脈堵塞的蔬菜和纖維,成為熱門物品。看來客家人因生活條件惡劣而導致的被動吃素行為,是“每朵烏雲背後都有壹線希望”。客家人有吃粗糧和雜食的文化傳統。就糧食而言,大米是主食,其他包括紅薯、芋頭等都歸為雜糧。高粱黍、狗尾黍、拳頭黍、玉米(玉米)、蕎麥、谷類小麥(大麥,又稱毛麥)等。,是除土豆和芋頭以外的主要雜糧。大米的生產非常粗糙。以前沒有電,沒有碾米機,脫殼只能靠脫殼脫殼。制作精米需要時間和精力,所以吃糙米是很常見的。還有壹種米叫熟飯,就是把米煮熟曬幹,然後去殼打碎。這種米的皮沒有磨損,是最典型的糙米。只有這樣,它才保留了大米幾乎所有的營養成分。就菜品而言,總的特點是:壹是重視山珍海味,忽視海鮮。這個不粗不雜。這是客家人的自然環境決定的,因為客家人的家大多是山區,只有山珍海味,沒有海鮮(少數例外)。第二,重內容,輕形式。這和客家人大多喜歡真實,不追求花裏胡哨的角色有關。第三,客家人重原味,輕濁,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比如袁枚主張菜肴原汁原味,風味獨特,反對魚翅和海參共燒,雞肉和豬肉相互作用,做到各有各的風味。李漁還主張烹飪時保持主料的本色和風味,認為最美味的蓉料大多適合單獨烹飪。第四,重煮輕炒。這是因為大多數客家人更適應溫暖和清淡的飲食,而不太適應炎熱的飲食。所以,客家菜不粗;如果說有點粗糙,似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菜名不夠文藝,菜的造型不夠藝術,食材不夠貴族,菜品不夠復雜。“不夠”不代表沒什麽,只是“有點騷”。就菜名而言,有壹些很文藝,比如孔明借箭、八翠醉仙、麒麟脫胎、雙燕迎春、四季芙蓉、玉面桂等。等等,但是我還沒想明白。這些菜名是歷史上存在的還是當代創造的?看菜品,也有壹些帶有濃厚的貴族色彩。以長汀的“麒麟出世”為例。“麒麟”是乳狗,“胎兒”是豬肚。乳狗被包在豬肚子裏。吃的時候把豬肚子切開,“麒麟”就會“生出來”。制作方法如下:先將人參塞入麻雀腹部,再將麻雀塞入鴿子腹部,再將鴿子塞入小雞腹部,再將小雞塞入乳狗腹部,最後將乳狗塞入豬腹部,用線縫合;加入雞湯、鹽、蔥、料酒、醬油、紅糖,將鍋放入蒸籠蒸4-6小時。這種蔬菜的材料和加工方法相當驚人!但是,在客家話裏,這樣的菜只是少數。客家人特別喜歡吃內臟,也就是牲畜的內臟,即使是充滿腥味和羞恥感的牛內臟,人們也不例外。而且由於烹調得當,他們甚至能做出各種美味佳肴,參與全國著名的菜譜,如連城的“涮九門頭”,永定的“八酥醉仙”。還有悠久的吃內部雜質的文化傳統。比如先秦時期被列為“八珍”之壹的“幹月”,就是用狗肝做的;所謂“脾析”就是用牛肚做的。吃粗雜,不挑食,不偏食,有利於營養均衡,身體健康。《黃帝內經》中提出“五谷為補,五果為助,五益,五菜為充,氣味相合,補精”的飲食原則是非常合理的。“五”是壹個虛擬的參考,而不是壹個實際的措施。它告訴人們不要只吃壹種食物,只吃壹種水果,只吃壹種肉,只吃壹兩種蔬菜,盡量多吃。這種“藥食同源”的飲食理論早就被客家人有意無意地踐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