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壹個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歷史階段。因為在三國之前是東漢王朝,而在其消亡之後又被晉朝取代。很多歷史學家都喜歡將“三國”,與兩晉南北朝結合在壹起。這主要是因為“三國”並未形成系統,只是三個相對獨立的小朝廷而已。
三國時期的飲食習俗或特色,主要是東漢時期的延續和完善。因為三國是從東漢分裂出來的三個政權,而且在分裂之前都屬於正宗漢朝人。所以無論是飲食風格、習慣,還是食物種類等都沒有太大變化。
或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生活在三國時期的人,每個人都過著慷慨激昂的生活。“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才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但筆者認為就算是“慷當以慨”的曹操,在慷慨激昂之余也不免回歸現實,因為人生在世衣食住行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壹、三國時期飲食文化特征
三國時期由於生產力發展達到了壹定高度,所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擁有更多豐富的食物。除了米面糧油肉蛋魚之外,偶爾還可以吃到壹些山珍海味。筆者認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當時的飲食文化的核心思想,應該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尤其是壹些生活在社會上層的貴族,更是三國時期飲食文化的倡導者。他們在用餐的時候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大魚大肉之外,還會吃壹些比較入味的特色菜。“熟食”在當時已經成為壹種家喻戶曉的美食,只不過老百姓僅能偶爾食之。
如果要深入探討三國時期飲食文化特征,其實完全可以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生熟兼具、奢簡相融、食材精細、烹飪到位。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已經出現了,以制作精美食品而聞名的廚師。雖然當時社會戰亂比較頻繁,但是老百姓也有忙中偷閑的時刻。
二、三國時期老百姓用餐制度
大家都知道由於古代社會,在很長壹段時間之內,生產力都比較低。所以從先秦時期開始,就壹直實行壹日兩餐制,簡而言之就是只吃早飯和午飯。大多數情況下很多老百姓,因為沒有太多余糧而選擇不吃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壹種用餐習俗。
這種制度壹直保留到了東漢末年,在三國時期由於生產力大幅度提升,所以農業生產出現了壹個新高潮。無論是國家還是老百姓,都擁有了比前朝更多的糧食。所以在這個階段除了有壹小部分人,依然在堅持實行壹日兩餐制之外,很多人都已經邁入了壹日三餐行列。
生活在三國時期的老百姓,雖然也嚴格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訓,但是在飲食文化方面就做出了很大改變。早餐壹般都在太陽初升時開始,而“晝食”也就是午飯,在上下午交替之時;晚餐稱為“飧食”大約在下午三點之後。
“壹日三餐”制,既是壹種社會進步的突出表現,而且也是飲食文化變更中的壹大特色。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從“壹日兩餐”再到“壹日三餐”,既是時間上的跨越,同時也是古代社會飲食文化的壹次飛躍。
“分餐”也是三國時期飲食文化中的壹大特色。簡單說即使壹家人坐在壹起吃飯,每個人也都會使用壹個餐盤,飯、菜、湯等壹應俱全。這種用餐制度其實也是餐飲文化的壹大進步,但隨著時代變遷早已沒入了歷史洪流之中,
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
三國時期雖然正處於社會大動蕩時代,但由於南北方都特別重視農業發展,所以在壹定程度上有效抑制了經濟快速衰退。在這種大前提的影響之下,很多生活相對穩定的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可以吃飽穿暖,而且還為飲食文化發展做出了壹定貢獻。
1.豐富多彩的主食
由於當時社會的生產力提升,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除了“五谷”之外還有蕎麥、青稞等。而且豆類食物在此時也比較盛行,小豆、黑豆、綠豆、胡豆、豌豆、扁豆等,各種類型的豆類食物,被人們制作成了各式各樣的美食。
煮飯、蒸飯、幹飯、羹、粥、稀湯等,都是三國時期老百姓賴以生存的主食。“五谷”中除了豆子之後,都可以被煮成幹飯來食用。粟米飯、麥飯等在當時社會十分普遍,同時粥或稀湯成為了當時社會的主要早餐。
尤其是用黍、稷熬煮而成的粥或稀飯,在當時北方地區十分受歡迎。肉羹、菜羹是富貴人家餐桌上的尋常食物,將豬肉以及各種蔬菜切碎,然後放在鍋中熬煮成肉羹或菜羹。不僅味道特別鮮美而且也十分有營養。
2.各式各樣的“餅”
實際上當時老百姓的餐桌上,還出現了壹種現代社會中,也經常吃的主食“餅”。但是三國時期的“餅”與現在的“餅”,無論是形狀、味道還是用料上都有壹定差別。面食、糕點、餅等都可以稱之為“餅”,只不錯制作方法和味道不同而已。
用開水煮熟的餅可以稱為“湯餅”,比如,面條、面片或面疙瘩等,豚皮餅、細環餅、截餅、煮餅,也都可以稱為“湯餅”;而用籠屜蒸熟的餅則是“蒸餅”,白餅、蠍餅都是蒸餅中的特色食物;直接用烤爐炙烤的餅被稱為“爐餅”,包括燒餅、胡餅、髓餅等。
3.飼養“六畜”肉食品豐富
從先秦時期開始,“六畜”就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並被端上餐桌。三國時期“六畜” 已經十分普遍,豬、牛、羊、馬、雞、狗,已經成為北方老百姓家庭中的必備之物。筆者認為如果從這壹點來看,三國時期的老百姓也可以吃上肉。
而且生活在南方地區的老百姓,由於離海比較近,所以可以打撈很多海產品,比較常見的就是魚、蟹、鱉、蝦等。但是大家也應該了解壹個現象,普通老百姓家庭吃豬肉,或者雞、鴨、魚、狗肉非常普遍,但是要想吃羊、馬、牛,幾乎是壹件比登天還難的事情。
這主要是因為羊、馬、牛屬於大牲畜,壹般都會用來產奶或當做勞動力,所以很少有人會輕易殺死這三種牲畜。而且按照古代社會中的法律來講,馬和牛都不允許老百姓殺了吃肉,否則就很容易受到法律的制裁。
4.佐餐飲料“酒”
“溫酒斬華雄”、“煮酒論英雄”,都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橋段。在三國時期但凡是壹個英雄人物,就都會與酒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曹操在《短歌行》中寫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酒”是壹種由糧食發酵而來的液體,很多人又將酒稱為“糧食精”,小喝可以怡情,但豪飲卻容易傷身。三國時期的酒文化可以說韻味十足,無論是武將還是文人都嗜酒如命。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社會中的飲酒之風,絕對不亞於任何壹個朝代。
上至王侯將相下至普通老百姓,幾乎沒有人能夠抵擋酒的魅力。但由於當時社會的釀酒技術不高,所以還沒有發明出釀造白酒的技術。人們日常生活中飲用的酒,就是現代社會中比較常見的米酒,雖然度數不高但入口之後卻十分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