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古代將軍與普通士兵對抗,是否真的和砍菜壹樣?

古代將軍與普通士兵對抗,是否真的和砍菜壹樣?

古代將軍也是人,也非三頭六臂,將軍也分陷陣殺敵的先鋒戰將和中軍指揮的統帥之才,並非所有的將軍都能武藝高強,也並非如藝術形象中“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普通士兵與將軍作戰時的差異是在軍事素養、身體素質、裝備配備、協同護衛、戰鬥經驗、以及信念榮譽感。

軍事素養

古代將軍出身行伍由軍功壹級壹級做到將軍稱號的,基本上都是身經百戰,立下軍工無數的老兵,“身披瘡痍”是經常的事,對於戰爭的殘酷和血腥的場面已司空見慣,臨陣時的心理素質過硬,對於戰場上的突發狀況更能從容應對;對於裝備器械,刀槍棍棒使用的技術要領掌握的更為嫻熟;對於統帥的軍事部署執行效果更為確切;這壹點上相對於普通士兵要強,因此在戰場上陷陣時會展現更大的戰鬥力,以壹敵眾不在話下也是合理的。

如果是出身教好,特別是將門世家的子弟,會受到很好的軍事訓練和文化教育,就像如今的體育運動員,從少年時就開始訓練,走向職業道路肯定要比半路出家的人更為優秀,如三國時期呂布“轅門射戟”這壹真實事件來看,有多少人能達到這樣的射術;而不少寒門子弟也喜歡自幼研讀兵書,如名將韓信,雖不善武藝,但對於陣法,戰法的苦學,終成壹代名將,正如項羽當年對項梁所說,劍術只能敵百人,欲學萬人敵之術,從而開始研讀兵書,那麽項羽就能成為既能陷陣殺敵,又能指揮兵團的絕世名將,這都歸功於軍事素養的積累。

身體素質

常見史書記載壹些名將身高八九尺,力大無窮等,這個記載實際上就說明了為將之人的身體素質是相當好的,至少在身高臂展,力量體能上優於普通人,那麽在戰爭中的優勢就能發揮出來。有考古學家趁研究唐朝“明光鎧”,以羽毛球運動員披鎧甲跑跑步機測試心率,結果職業運動員慢跑三十分鐘就已經堅持不住。因此在古代戰爭中,冷兵器和鎧甲的重量會成為負擔,若非良好的體能做支撐,也許不用作戰就已經將自己累的舉不動矛槍,這壹點上,將軍和普通士兵也是有差距的,雖然沒有演義小說裏那樣挑燈夜戰三百回合的案例,但持續戰鬥幾個小時,拖垮敵人的將軍還是比比皆是。

而身高臂展的優勢在冷兵器時代就更為明顯,唐代馬槊的發明,就勝在長和利,使敵人不能近身就掛了。那麽身高臂展在古代的優勢就是殺敵於身外,在肉搏戰中,兵器長短大致相同,身高和臂展無疑是給自身增加了戰鬥值。力量的大小也是關鍵因素,槍矛刺出去的力道是不相同的,揮刀砍下去的力道也是不同的,這也決定了戰場上的致死和致殘率,也是消滅敵人反抗能力的關鍵,而弓弩射出去的遠近和穿透破甲能力也由弓弩的材質和射手的力量有關,演義裏說呂布能開百斤之弓,雖不可信,但這代表了將軍的射程和力度是更為優越的。

裝備配備

所謂“好馬配好鞍”,將軍也壹樣,雖不像文學創作裏說的“青龍偃月刀”之類,但將軍的裝備壹定會比普通士兵的要好,如出圖的越王勾踐之劍,兩千多年後依然鋒利無比,這等王劍不是壹般的人能配上的。同理,將軍的裝備打造壹定要比普通士兵的好,或是材質教好,或是重量更重,且在戰後能夠得到更好的維護和保養。

古代冷兵器戰爭中,鎧甲是很重要的裝備,並不是所有士兵都能得到很好的防護,壹般的士兵在國家富裕之時,皮甲上能鑲嵌上貼片都已經不錯了,有些遊牧民族的士兵基本上都以獸皮作為戰甲,這樣的防護能力當然不高。而將軍的防護措施壹般要比普通士兵高很多,從頭到腳的防護都比較完善,特別是頭盔的出現,對於弓箭的防禦還是有很好的效果,唐朝時期的經濟發展算是很強盛了,但“陌刀隊”也不過萬人,李靖的“明光鎧”配“馬槊”也不過萬人,裝備的成本太高,只會配備給將軍和特種部隊,壹般士兵的裝備差距是戰鬥力較弱的重要因素。

戰馬也是古代裝備的重要部分,壹般騎兵的戰馬與將軍的戰馬差距也很大,所謂寶馬配英雄,為將者的戰馬是其沖鋒陷陣的關鍵因素,馬的爆發力和耐力決定了沖鋒的速度和力量以及持久作戰的能力,“赤兔”馬是《三國誌》裏明確記載的呂布坐騎,日行千裏雖誇張,但普通馬與之相比,定遜色不少。

飲食是古代戰爭中戰鬥力高低的壹個關鍵,雖有很多記載為將與士同食,但大部分將軍與士兵的夥食是不同的,不說肉類、酒類的供應會有差別,但說能不能吃飽都是有差距的。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縱橫亞歐大陸,軍糧為隨身攜帶的肉幹和奶酪,這種體能和營養補充必定要比以米面為食的士兵更有戰鬥力吧。同理與將士之間,將吃肉,士吃餅,將能衣食無憂,士只求裹腹,這等差異可能在糧草充沛時體現的不太明顯,但糧草緊張時,就說不準了。

協同護衛

不是每個將軍都會孤身壹人陷陣做戰,所謂親衛和護衛都是有明確職責分工的,將軍陷陣,往往會有壹隊到兩隊護衛協同作戰,並以將為中心,列圓形陣勢對外,這樣的作戰環境下,將軍的斬敵數肯定要比普通士兵多。還有壹類將軍只坐鎮中軍指揮,並不陷陣殺敵,中軍護衛就成為保護將軍的核心力量,成吉思汗之所以打敗紮木合,也是運用了“兩翼側切,中路直指中軍”的戰術,所謂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就是將中軍統帥作為戰略目標,孤註壹擲的發動攻擊,這也體現了中軍的防護能力是很強的。

信念與榮譽

為將者心中當是陷陣殺敵,立絕世之功,拜將封侯之誌,也是馬上定乾坤,保境安民,報效國家的理想。儒家思想為根本思想的封建社會,忠君愛國是每壹個將軍心中的信念,這也是戰場上勇敢無畏的心裏優勢,有信念的人是最可怕的,普通士兵不是沒有信念,而是層次沒有達到那麽高,古代很多主動參軍的士兵都是以填飽肚子為目的,而被動征召的兵役心中不僅少有報效國家的誌向,反而還有抵觸情緒,逃兵、裝死者也很常見。在這個層面上,將軍要比普通士兵更有鬥誌,更有戰鬥欲望,因此戰爭效果也會差異明顯。

綜上所述,古代戰爭中,將軍確實具備以壹敵眾的能力和優勢,但也並非如砍菜般簡單,戰爭畢竟是殘酷的,名將李廣還曾被俘過,又何況壹些校尉,先鋒呢?古籍有載如項羽、文鴦這種陷敵陣殺敵壹兩百後全身而出的,但非常見之事,將軍之責乃博取勝利,並非逞匹夫之勇,如文藝創作裏那樣殺敵如砍菜壹樣的將軍並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