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正統六年(1441),當時的太祖太後病危,不能再訓斥王鎮了。三陽無能為力。王鎮實際上控制了國家事務的權力,所有外國總督官員回京時都必須像往常壹樣用壹些金銀財寶向王鎮表示敬意。多少都沒關系,但總要有所表示,以示對死去的太監的尊重。
也是在這個時候,這個人從山西巡撫回來,別說金銀了,連壹瓶老陳醋都沒帶回來。王鎮非常生氣,勃然大怒,立即把那個人鎖了起來。
王鎮是壹個做事極端的人。他不會對這樣壹個明顯丟面子的人手下留情。他已經準備好捏造罪名並殺了這個人。但出乎他意料的是,這個人似乎很有背景。
不僅地方官僚和普通百姓幫他說話,就連朝中重要官員楊士奇等人也為他說情,甚至還有壹些諸侯王出面,要求王鎮絕對不要做事,否則就要他好看。(隊長很難纏。)
壹向愛捉弄人的王鎮終於意識到,這個人雖然權力不高,但也不簡單,不能“人道毀滅”,於是壹反常態地釋放了這個人(即使沒有放過)。
這個人真壞。他被打得很慘,但他壹句話也沒說。他不停地痛罵王鎮,壹點面子都不給。他堅持要和他戰鬥到底。妳可以對我做很多事。
這個有背景的硬漢就是於謙。
可惜當時這樣的人太少了。
準備和選擇
在這短短的幾天裏,王鎮壹直夢想著在歷史上留名,而其他人都有自己的行動。
首先,大臣們聽到這個消息如晴天霹靂,立即炸了鍋,以吏部尚書知望為首上書反對。
吏部是人事司,因主管官員任命權限,在六部之首。吏部尚書還有壹個特殊的名字——天官,可見其威望之高。
在知望的帶領下,數百名官員聯合起來祭奠和反對遠征,但不幸的是,王鎮是儀式的監督者,深得皇帝信任,反對無效。
除了這些人,還有兩位兵部主官也撰文反對。分別是兵部尚書況野和兵部侍郎於謙。
況野,宜章人,永樂年間進士出身。他清正廉明,對王鎮的不當行為非常不滿。這次他寫信反對,是他壹貫正派品行的表現。不出所料,他的反對也被駁回,但這並不是他勸阻的終點。事實上,作為壹個自始至終參與這次探險的人,他把忠誠保持到了生命的最後壹刻。
而這是在錢,也就是我們後面章節的主角。要說這個人不是壹般的強,能力和人氣都不是壹般的高。他得罪了頭號紅人王鎮,而且從不認錯。甚至在王鎮的眼皮底下,他還能復職為兵部侍郎,王鎮都幫不上忙,可見其根基之雄厚,背景之深厚。
兩位兵部高官的抗議被駁回後,他們不得不繼續工作,為遠征做準備。按照規定,皇帝出征,兵部主要領導要隨行。經過內部協商,他終於做出了決定:
匡爺陪他出征,於謙暫代兵部。
事實證明,正是這個決定挽救了明帝國的國運。
我們來看看當下明朝的五個關鍵詞:
軍隊壹敗塗地,皇帝被俘,首都空虛,人心惶惶,投降(逃跑)派。
真的是亡國了。
這壹幕似曾相識,沒錯,323年前也發生過非常相似的情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月,北方金兵進攻北宋,太原、鎮定失陷。11月中旬,金軍渡過黃河。宋欽宗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但大臣們毫無鬥誌,主張投降。
在這種情況下,12月的第二天,宋欽宗正式向金投降。
靖康二年(1127),四月壹日,王帶著被俘的、、趙王的嬪妃、宮女400余人以及他們掠奪的大量金銀財寶返回朝鮮,北宋滅亡。
妳對比壹下就會發現,相隔300多年的兩個朝代竟然如此相似。很快就都被打敗了,首都空無壹人,人心惶惶,投降逃跑的言論甚囂塵上。而且此時的大明形勢更加不利,因為他們的皇帝已經落入敵人手中,他要打仗。
但是大明並沒有像北宋那樣收場,因為與北宋相比,大明此時多了壹個人和壹聲怒吼:
“建議南移的都該殺!”
主講人,兵部侍郎於謙。
於謙
洪武三十壹年(1398),明帝國送走了它的締造者朱元璋,這是帝國的壹大損失。
但就在這壹年,浙江省錢塘縣(今杭州)的壹個普通家庭,誕生了壹個帝國未來的救世主。這自然就是我們的主角於謙了。
當然,於謙當時還不是救人者。對於作為嬰兒的他來說,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和目標就是吃奶。
因為良好的家庭環境,於謙有了自己的書房,童年就是在這裏度過的。和當時所有的學者壹樣,於謙的求學生涯也是從四書五經開始的。
說實話,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很容易培養出書呆子,但於謙似乎是個例外。他很上進,學習也很努力,但從不拘泥於書本上的東西。除了學習考試內容,他還喜歡看課外書(比如《孫子兵法》)。歷史告訴我們,喜歡看課外書的孩子,將來壹般都很有前途。
就像現在的追星族壹樣,於謙也有自己的偶像。他把這個偶像的畫像掛在書房裏(這是他熟悉的),日夜膜拜。
有壹次,教他認字的老師發現他經常看畫像,好奇地問他為什麽這麽做。
於謙壹聽,立刻認真地回答道:“我以後也要像他壹樣!”"
畫像中的人物是文天祥。
另外,於謙在書房寫了兩句話,作為對文天祥的褒獎。
?先烈,忘我,舍生取義。
死的對不如死的細致完整]
在我看來,這正是年輕的於謙對自己未來行為的承諾。
30多年後,他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永樂十九年(1421),於謙二十三歲。此時他已經考取了省考,正要去北京趕考。
從此,他將告別家鄉——江南水鄉的故鄉,去雲卷雲舒、氣象萬千的北京。
前路艱難,但於謙並不畏懼。他知道更廣闊的世界在等著他,是時候實現他畢生的抱負了。
於謙收拾好行李,告別家人,望著前方漫漫長路,朗誦了壹首詩,踏上了旅途。
【劍舞中庭,
郝各針林欒!
這就是丈夫想要的,
不要學迂腐酸!〗
於謙,世界是廣闊的,開始妳輝煌的人生吧!
涼爽的微風
在這次北京的考試中,於謙順利通過了進士考試,最終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宣德元年朱之亂後,於謙以其洪亮的聲音、嚴厲的言語、深刻的斥責,嚴厲地教訓了這位極其失敗的藩王,給明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此,於謙走上了青雲之路。
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任命於謙為兵部右侍郎,派他為山西、河南等地巡撫。這壹年,於謙才三十二歲。
他才三十二歲,卻已經是第三類,副部級,真是奇跡。於謙已經成為當年同齡人羨慕的對象。
當然,這與朝中壹些人對他的賞識是分不開的,重點培養重用他的是“三陽”。
像楊士奇、楊蓉這樣官場經驗豐富的人,自然識貨,像於謙這樣的人才也逃不過他們的眼睛。事實上,當時確實有人對錢的升遷如此之快表示不滿,但笑著說:“此人是不可多得的天才,將來會成為棟梁!我只是為國家提拔了他。”
巫師不是巫師,柱子不是柱子,楊士奇也不負責。只有做出成績,大家才會認可妳。
於謙離開京城,開始了他的地方官生涯,但他沒想到。那是十九年。
在這19年中,豫陜總督於謙不負楊士奇的重托,兢兢業業地工作。在任期間,他的威望很高,人民非常尊敬他。更難得的是,他不僅能幹,而且很幹凈。
在東正教時期,王鎮掌權。他是拔毛型的。地方官員來北京匯報情況,或多或少都會帶點東西。就連壹些日常用品,王鎮也來者不拒,這讓人哭笑不得。但是,於謙就很不壹樣了。他是總督,權力很大,但可以做到不貪。妳不僅不貪,還不讓別人貪。
壹個貪,壹個不貪,矛盾就產生了。
於是正統六年後(1441),壹向看不起於謙的王鎮找了個借口,把巡撫關了起來。我們之前說過,王鎮不知道於謙的知名度這麽高。如果他想殺這個人,後果可能極其嚴重。於是王鎮讓步了,他釋放了於謙。
這件事也讓王鎮明白,於謙是不能得罪的。後來於謙復職的時候,王鎮連個屁都不敢放,可見王鎮是個惡霸,純粹的小人。
獄中仍詛咒王鎮的於謙,出獄後仍堅持原則,清廉如初。
有人曾經勸於謙送點東西當人情。對於這樣的勸說,於謙寫了壹首詩來回答。
估計他自己也沒想到,這句無心的回答,竟然變成了千古名句,被人稱道。
[絲帕蘑菇和線香,
資本用於民用是壹場災難。
風和袖子飄到空中,
以免講太久!〗
兩袖清風這個成語就是這麽來的,於謙先生擁有版權,請註意。
正統十三年(1448),於謙被召至京師任兵部侍郎,直屬上司為匡爺。
匡爺是個很正派的人。在任期間,他與於謙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兩人合作密切,感情深厚。
如果壹直這樣下去,估計於謙會壹直呆到曠爺退休,接替他的位置。他將是壹個二品大官,死後被授予壹個太子太師的榮譽稱號(出自壹品),在明朝歷史上留下了兩個記錄:錢塘人於謙,生於何時,死於何時,官至何時。
應該就是這樣了。
對於於謙和曠爺自己來說,這樣的生活看似美好,但歷史無法假設曠爺不會退休,於謙也不會活得那麽平淡。驚天動地的正統十四年終於來了。
之後的內容我們再熟悉不過了,貿易糾紛,邊境戰敗,太監之夢,愚蠢的決策,苦口婆心的勸阻,我行我素,胡亂行軍,最後同歸於盡。
於謙看著這壹切發生,卻無能為力,極度痛苦。匡爺是壹個好老板,好領導,他給了自己很多幫助,從某種意義上說,遠征路上那次犧牲的命運,可能是屬於他的。
不要再悲傷了,該做點什麽了。
英雄
國家危難之時,總有壹些人挺身而出,報效國家。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成為英雄的渴望,就連王鎮也不例外,他也希望在出征時得到這個稱號。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英雄。如果這麽容易,大家不都是英雄嗎?!
壹般來說,英雄就是這樣的人:
所謂英雄,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所謂英雄,力挽狂瀾倒,扶樓倒。
所謂英雄豪傑,剛強剛毅,屢敗屢戰。
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英雄!
但在我看來,真正的英雄不止於此。
所謂的英雄,其實就是壹群害怕的人。
要成為英雄,首先要學會害怕。
解決方法是什麽?等我來解決:
我們都經歷過天真爛漫的童年,有抱負的少年常常夢想著將來壹展宏圖,開創壹番事業,任我來去!
但是當妳真正融入這個世界的時候,妳會發現這不是妳自己的世界。妳會遇到很多失望和挫折,事情永遠不會像妳想的那樣發展。
於是人們開始退縮,開始恐懼。
他們開始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不是那麽容易的。
所以有的人沈淪,有的人消極。
然而,這時候英雄出現了。
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的英雄。沒有人壹出生就會剛毅、剛毅、勇敢。我們在媽媽懷裏都是壹樣的人。
如果妳的人生壹帆風順,那當然值得祝賀。
但遺憾的是,這是不可能的。在妳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
而這些挫折會給妳帶來很多不開心的經歷,比如猶豫、痛苦、絕望,讓妳坐立不安。
被打很疼!只有挨罵了才知道丟人!
當妳遭受這些痛苦和屈辱的時候,妳就會明白實現目標有多難,妳就會開始害怕所有擋在妳面前的障礙。
如果妳遇到這些困難,感到恐懼和痛苦,堅持不下去了,妳要同時意識到,是時候決定自己的命運了。
因為恐懼不是消極的,其實是壹個人真正強大的開始,是成為英雄的起點。
不懂得恐懼的人,不知道什麽是困難,也克服不了困難。
只有懂得恐懼的人,才能喚起自己的力量。
只有知道恐懼的人才有勇氣克服恐懼。
誰知道恐懼的恐怖,誰能超越它,征服它,並最終成為它的主人,誰就是英雄。
所以,英雄的稱號並不僅僅屬於那些在歷史上立下赫赫戰功、揚名立萬的人。事實上,所有懂得恐懼並最終克服恐懼的人都是英雄。
因為即使妳過著平庸的生活,當妳老了回首往事的時候,妳依然可以為之驕傲。
在那個艱難的時刻,我做了壹個勇敢的選擇。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這就是我所認為的真正的英雄——壹個恐懼並克服恐懼的人。
關鍵就在於那壹瞬間的恐懼,妳是選擇打敗他還是避開他。
人生的分界線在這裏,跨過這壹步就是英雄!後退這壹步是懦夫!
於謙不是天生的英雄。
至少在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八日早晨之前,他不是真正的英雄。
雖然他是個清官,雖然他位居第三,手握大權,但這些都不足以證明他是個英雄。
他也需要展示他的恐懼和克服恐懼的能力。
於謙是個很堅強的人。他壹向很強硬,從他痛斥朱到不買的帳。似乎世界上沒有他害怕的東西。
但是這次不壹樣。作為兵部侍郎,他要面對的是瓦拉大軍和城內低迷的士氣。自己的生死可以不管,但現在國家的重擔已經壓在自己身上,必須謹慎處理。壹旦出現失誤,後果不堪設想。
於謙很清楚,如果他逃了,就會失去半個國家,所以他逃不掉。
打架呢?誇誇其談容易,但瓦拉攻擊的時候,用言語是無法退敵的。萬壹指揮失誤,明朝可能就毀了。
戰鬥還是逃跑是壹個問題。
面對如此沈重的負擔和如此巨大的責任,誰能不猶豫,誰能不害怕!
於謙也是人,也會害怕,但他之所以能名垂千古,是因為他能戰勝恐懼。
他不是天生的硬漢。
從小誌向遠大到少年科舉,在國外闖蕩十余年後,被召回京城,任兵部侍郎。他並非總是壹帆風順。他曾經被提拔到最高層,曾經被別人排擠,身陷囹圄,差點丟了性命。但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這壹切都壹直在磨練著他。
也是在這種日復壹日的訓練中,他逐漸變得堅定和堅強。
堅強到足以克服恐懼。
匡爺走的時候,紀的眼睛還在眼前。這個時候,他應該站出來,挽救危機。
但被困敵營的皇帝成了人質,先是精銳的士兵,城內驚慌失措的百姓,士氣低落不堪壹擊的明軍,還有像徐坤這樣只顧自己的逃跑派煽風點火,壹切都在提醒著他:
這是壹個爛攤子,壹個死棋。
為國殉道,忘身。
我寧願死得對,壹絲不茍,完整無缺!
於謙終於邁出了這壹步。
我會為國家的興衰承擔責任!
第十六章決定!
“建議南移的都該殺!”
於謙就是這樣訓斥徐坤的。
他接著說:
“北京,是世界的根基,如果遷都,大事不可避免!難道妳忘了宋朝的南渡?”(我不單獨看宋)
他的怒吼喚醒了那些猶豫不決的人。朝鮮第壹官員知望站出來公開支持於謙,而明朝的另壹位勝利者魯尚,後來成為憲宗的重要大臣,站在了他的壹邊。在這些人的影響下,鷹派最終打動了朱祁鈺,堅定了他抵抗到底的決心。
由於於謙曾代表兵部,是主戰派的代表,朱祁鈺把保衛北京的重任交給了於謙。
這是世界上最高的榮譽,也是最沈重的負擔。
啟程赴朝後,於謙走出靈堂,望著陰雲密布的天空,回想起這個驚魂未定的早晨,覺得驚心動魄。
但此時的於謙已經沒有時間多想,因為他瘦弱的身體已經肩負起了國家興亡的重擔。
8月18日早晨,他做出了最重要的選擇,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改變。
就在這壹天,他的不朽傳奇開始了。
八月十九日。
於謙召開了他的第壹次軍事會議。必須說明的是,兵部侍郎雖然是和軍隊打交道的主官,但他之前從未指揮過軍隊。是個書生。
說了這麽多,壹個讀書人要投入戰鬥也未必不可能。南宋禦史以平民身份組織戰爭,最終在采石大敗金延良數十萬大軍。
於謙雖然是公務員,但也學過兵法,很會排兵布陣,相信是小時候看課外書的基礎。
所以課外閱讀真的是必不可少的。
但當於謙真正了解到北京的現狀時,他才意識到眼前的是壹個真正的爛攤子。
除了逃跑投降的,軍隊壓力實在是難以承受。土木堡之敗,幾乎傾家蕩產,連首都幾匹像樣的馬都找不到。士兵人數不到10萬,而且都是老弱病殘軍人和退休人員。
沒關系。關鍵在於士氣低落。壹流的部隊被調出去打仗,結果卻全軍覆沒。僥幸逃脫的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自然會把敵人描述得極其惡劣。
城裏的二流部隊聽到這些前輩的言論,自然害怕。在他們眼裏,他們和他的蒙古騎兵簡直就是外星怪物。壹個人有幾個腦袋,打不死。
但最嚴重的問題是,明朝的最高統治者皇帝(代理人)對自己沒有信心,而朱祁鈺也不是壹個膽小怕事的人。然而,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他卻毫無頭緒。盡管他目前已經同意抵抗,但如果他再次被擊敗,朱祁鈺也很可能改變主意。
因此,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穩定軍隊的士氣。
於謙聽完下屬的匯報,沈思不語。在仔細研究了軍事保護圖後,他用低沈有力的聲音發出了他的第壹道軍令:
“從現在開始,奉命召集以下部隊前往北京守衛:
1,備戰。包括兩個北京預備役部隊和河南預備役部隊;
2.準備日軍。包括南京敵軍和山東敵軍;
3.運糧軍。包括江北所有運糧部隊;
4、寧陽侯和他的浙軍(戰鬥力強)。
接到命令後,所有的軍隊立即出發,準時到達首都進行保護。如果他們不服從,軍令將被削減!"
總共有10多萬軍隊。可以看出,這些部隊並不是主力,大多是預備役或後勤力量。
主力去哪裏了?
都埋在土木堡裏了。
這是沒有辦法的。北京最精銳的三個營和北京附近的主力已經全軍覆沒,所剩無幾。即使是那些逃回來的人也已經被嚇壞了,士氣低落。要想保衛北京,只能依靠這些後備和後勤力量。
除了士兵,我們還需要壹件更重要的東西來保衛首都——食物。
北京人口眾多。要解決這些人的吃飯問題,就必須囤積和運輸大量的糧食。
雖然目前首都還有足夠的糧食,但如果長期被圍困,這個算盤就打不通了。事實上,離北京不遠的通州儲存了大量的糧食。到什麽程度?“倉庫裏有幾百萬的大米”。這麽多糧食足夠北京人吃壹年,是當時最大的糧倉。
但大臣們似乎並不想用這些糧食,甚至主張燒通州糧倉。
這又是壹件奇怪的事情。好吃的不需要。為什麽要燒?
妳知道,部長們不會把頭伸進水裏。是因為這些紋路是看得見的,用不上的。
那時候通州還不是北京的壹部分。事實上,它離北京還有很長壹段路。通州糧倉雖然有很多糧食,但是運進京很難,因為安排民工運輸都很危險,更不用說大量的人力了。
當時,第壹批騎兵部隊已經在北京海關周圍耀武揚威,但運輸需要很長時間。也許在運輸的過程中,其他騎兵部隊已經入侵了。壹旦部隊率先突破紫荊關,通州將是第二天。而那些糧食自然就成了第壹批口糧,所以要運輸糧食,必須派軍隊看守。
但在這種形勢下,保衛首都的軍事力量不足,怎麽會有多余的人守糧?
這是壹個難題。除了燒掉,似乎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但是於謙用壹種非常巧妙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是他的第二個命令:
“所有應召部隊都要從通州入京,士卒自帶糧食,運到北京。”
問題解決了,通州的糧食就要十幾萬士兵運進京了。
看,這就是水平。
所謂水平,就是能夠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出別人想不到的方法。
每個人都有男子漢的勇氣,但問題擺在面前。能否處理好,就看我們的能力了。
於謙是個勇敢的人,但也是個能幹的人。在這件事的處理上,他很聰明地把兩個問題聯系起來,既不耽誤行軍,又避免了民工的開支,同時又保證了運糧隊的安全,壹舉兩得。
力挽狂瀾的不是普通人,也是民族學者。
只有智勇雙全,才能做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