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豆腐
明代大藥理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二五卷《谷部》中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並詳細介紹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公元前164年,劉安襲父封為淮南王,建都壽春。劉安好道,為求長生不老之藥 ,招方士數千人,有名者為蘇非等八人,號稱“八公”。他們常聚在楚山即今八公山談仙論道,著書煉丹。在煉丹中以黃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了鮮嫩綿滑的豆腐。劉安煉丹未成卻發明豆腐。之後,豆腐技法傳入民間。
豆腐古時名稱很多,有“菽乳”、“黎祁”等。五代時的陶谷,在他著的《清典錄》中說:“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大約到了唐、宋以後就稱之豆腐了。唐代鑒真和尚在天寶10年(公元757年)東渡日本後,便把豆腐技術傳進了日本,所以日本的豆腐業壹直視鑒真為豆腐制作的祖師。豆腐,在宋朝傳入朝鮮,19世紀初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逐步成為世界性食品。
中國對日本的文化感覺,好似男人與男人或女人對女人,有壹種同類感。日中交流了數千年,正因為"壹衣帶水",隔海相望。舟船往來,互通有無。東方世界中,再沒有其他國家像中日這樣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緣。沒有去過日本的中國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國文化當做壹種"母文化",把日本文化當做壹種"子文化"。中國的文化是雞,日本的文化是雞蛋。中國人何須再向日本人多看壹眼。至於文化,老師還需要向學生學習什麽呢?
這真是天大的誤會,也是天大的誤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時期,的確曾從早熟的強壯的飽滿的中國文化機體中,大口大口吸過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時代",日本就將巨大的中國文化消化在自己強勁的胃裏,形成了舉世無雙的洋溢著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就是"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