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是駢文,是駢文的別稱。並列句,即平行偶句,即對偶句。兩匹馬是平行的,兩匹是偶數,也就是說兩匹是相反的。
古代宮中侍衛鬥月(禮儀),禮儀之禮相對,故並行夫婦亦稱對仗。偶句主要用於組成字數相同的上下聯,上下聯的字相對而平。用這種四六句的形式寫的文章,晚唐稱為“四六”,宋明沿用,清代改稱駢文。孟桐接受的是並列句訓練,這為寫作和詩歌奠定了基礎。
駢文以兩句為主,講究對偶氣質,很多句子是四言六語,所以也叫四言六語。劉四文常用於章句和奏章的寫作。西晉文學家陸機寫的《朱利安五十首》,每首都是四六句駢文的短詩,這就是今天可以看到的更早的四六篇駢文短章的由來。此後,四六駢句在南朝駢文中廣泛使用。
緣起:駢文是壹種文體,起源於漢末,形成並盛行於南北朝。它以四字和六字交替出現,在世界上被稱為“劉四文”。
唐代科舉以詩文選士,其賦為駢文派生的律賦。唐朝的公文也是駢文,也就是四六體。駢文往往因為遷就句式、堆砌修辭而影響內容表達。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後,駢文第壹次遭遇挫折。韓、劉死後,影響力再度上升。李商隱、文、段都是其中的好手,都排在第十六位,故有“三十六體”之稱。
進入宋代後,在歐陽修等人的領導下,古文運動掀起第二次高潮,雜文眾多,駢文逐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