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有些人來說,只是關節的鉆心疼痛和看著滿桌好酒好菜卻不敢拿起筷子的精神折磨。
這種可以讓人徹底告別啤酒、海鮮、美食的疾病——痛風。
痛風是壹種由尿酸堆積引起的關節炎癥,主要與我們血液中尿酸的濃度有關。
在人體新陳代謝的過程中,我們的肝臟會分解食物中的嘌呤,產生壹種叫做尿酸的代謝產物。
正常情況下,尿酸會溶解在血液中,然後隨著我們的尿液及時排出體外。
但如果體內產生過多的尿酸,或者腎臟不能及時將其排出體外,多余的尿酸就會在血液中堆積沈澱,引起“高尿酸血癥”。
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善,尿酸會在關節處形成針狀的尿酸結晶。這時,我們免疫系統中的白細胞會攻擊尿酸結晶,從而誘發關節炎癥,導致無法忍受的關節疼痛和關節炎癥。人會痛風。
針狀晶體聽起來夠嚇人,但嚴重的痛風會進壹步讓人“手腳發石”。
尿酸鹽沈積多年會形成肉眼可見的“痛風石”,平均形成周期約為10年。
但並不是所有高尿酸的人壹定會得痛風。臨床上只有5%-15%的高尿酸人群最終會發展成痛風。
因為尿酸升高到痛風癥狀出現需要幾年到幾十年的時間,所以我們往往認為痛風的患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但現在,這種原本常見於40歲以上男性的痛風,離年輕人越來越近了。
就連1996出生的郭麒麟也不幸中招,壹年瘦了70斤才松了口氣。
2001年的壹項調查顯示,1981~1985年期間,痛風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7.8歲,而1996~2000年期間,痛風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1.5歲。
其中34.1%和58.3%為40歲以下的首次發病患者,這意味著在短短20年間,首次發病痛風患者的平均年齡下降了6.3歲,40歲以下首次發病痛風患者增加了24.2%。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門診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3年,年輕痛風患者比例從39%上升到52%,年輕人幾乎成為痛風的主力軍。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我們年紀輕輕就糾結痛風?
痛風可分為原發性痛風和繼發性痛風,其中原發性痛風主要與家族遺傳有關。現在的年輕人都患有繼發性痛風,主要是由飲食、作息、肥胖等因素決定的。
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和物質條件的優越,年輕人的飲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豐富。
20~40歲年輕人的飲食中含有高熱量、高嘌呤物質,如紅肉、動物內臟、海鮮、酒等。
吃太多高嘌呤食物會導致體內嘌呤代謝增加,產生過多尿酸,容易導致痛風。
長期飲酒導致痛風的原因是酒精代謝會在壹定程度上阻礙和抑制腎臟對尿酸的排泄。此外,還會加速腺嘌呤核苷的轉化,使尿酸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
年輕人飲食習慣中的“海鮮配啤酒”和“火鍋喝”是最常見的痛風套餐。
研究表明,經常感到疲勞、作息不規律的人患痛風的幾率是普通人的0.605倍和1.645倍。
經常疲勞和作息不規律是兩個最相關的因素。
作息不規律會導致疲勞進壹步加重,代謝產物堆積,機體內環境發生變化,還會影響體內尿酸的代謝,從而增加痛風的風險。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人們很難不熬夜。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熬夜不再罕見。混亂的作息讓年輕人和痛風的距離更近了。
首先要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下面是各種食物中嘌呤含量的圖表,供大家參考。
除了食物還有壹個因素就是酒精。有人說喝啤酒嘌呤和白酒沒問題,不科學。
酒精會導致體內產生更多的尿酸,也會減少尿酸的排泄,不管是什麽類型的酒。
所以不管是哪種酒,壹定要克制。
綜上所述,最好不要適量接觸動物內臟、肉湯、海鮮。
說到這裏,很多人肯定會疑惑:為什麽我平時不註意飲食,還是得了痛風?
至於尿酸形成的原因,外源性攝入占20%,內源性代謝紊亂占80%。所以除了忌口,也要從改善新陳代謝入手。
常規運動
每天鍛煉30分鐘,壹周五天,養成規律的鍛煉習慣,比如散步或者遊泳。
增加排尿
多喝水,堅持每天喝2000ml以上。
但是有壹點需要特別註意,千萬不要用含咖啡因的飲料來代替。
咖啡因飲料會引起尿頻,影響腎臟原有的排毒功能,提前釋放過多水分。這種情況會脫水,阻礙尿酸的正常排出。
及時就醫
但如果尿酸還是沒有控制住,及時就醫,遵醫囑服用藥物控制,使血尿酸達標才是更科學的做法。如果血尿酸控制在360μmol/L以下,痛風的概率會大大降低。
這裏還有壹個小建議,因為尿酸值有波動,有痛風病史的朋友可以每個月花十幾塊錢定期去醫院檢查血尿酸,防患於未然。
然後根據檢查結果推斷飲食結構和用藥是否合理,控制穩定後調整適合自己的食譜。
眼看春節就要到了,又到了吃辣的時候,壹旦原有的飲食被打破,就會成為痛風的高發季節。
準備吃飯的時候要清醒,推杯換盞的時候要低調。
節制和自律可以讓我們遠離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