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又名玉高粱、玉米、玉米等。,分黃、紫兩種,燉煮後不僅香味撲鼻,而且口感香甜、糯滑,故又有“珍珠米”之稱。中醫認為,玉米具有健脾和中、益肺寧心、開胃利膽、祛濕利尿、降脂降壓、降血糖降濁、防癌健腦的作用,適用於氣血兩虛、營養不良、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脂肪肝、癌癥、記憶力減退等。現代醫學營養學研究證明,玉米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包括復合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它含有維生素(B1,B2,B6,E),煙酸,泛酸,生物素等。含有鉀、鈉、鐵、錳、鋅、銅、鉻、硒、磷、鎂等礦物質元素;還含有生物堿、槲皮素、異槲皮苷、纖維素、卵磷脂、果膠、谷胱甘肽等。玉米主要含有復雜的碳水化合物,每100克幹玉米中可高達66.7克。近年來,國內外許多膳食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證明,以玉米等復雜碳水化合物為主食的國家和地區,平均血膽固醇(TC)含量和冠心病發病率較低。臨床觀察表明,用玉米等復雜碳水化合物代替單糖,可以降低高脂血癥患者的甘油三酯(TG)含量。玉米的脂肪含量更高,達到3.8%;玉米胚芽的脂肪含量更高,達到52%,僅次於大豆。從玉米中提取的玉米油是壹種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高達60%)的油脂,可與花生油、大豆油、芝麻油相媲美,是良好的膽固醇吸收抑制劑。研究發現,長期食用玉米油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軟化血管,這可能與玉米油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有關。據觀察,食用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包括玉米油),減少動物內臟、蛋黃等高膽固醇食物,對預防冠心病的初始和復發有很好的作用。因此,玉米和玉米油是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血壓、脂肪肝、肥胖癥患者和中老年人的理想食品。
花生
花生又名落花生,有“地果”、“郭昌生”、“唐人豆”等不同的名稱。在中國廣泛栽培,特別是在黃河下遊。據考證,花生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就已存在,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也有人說,花生起源於巴西,後傳到中國,又從中國傳到日本,日本人至今仍稱之為“南京豆”或“唐人豆”。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述花生的生長過程時指出:“藤開花落,即生,故稱落霞花生。”
中醫認為,花生味甘、性平,入脾、肺經,有補中、潤肺、和胃的功效。現代營養學研究證實,花生主要含有脂肪酸,每100g花生(成熟幹制品)中可達44.3%,其中80%以上為不飽和脂肪酸,還含有蛋白質、糖和豐富的膳食纖維。此外,花生還含有胡蘿蔔素、維生素和無機鹽、三萜皂苷、豆甾醇、菜油甾醇、膽固醇、卵磷脂、生物堿、膽堿等生物活性成分。許多醫學臨床研究表明,花生中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膽固醇。食用花生油可將肝臟中的膽固醇分解成膽汁酸,促進其排泄。花生油不僅能降低膽固醇,還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有人用花生殼煮食、濃縮,其降低膽固醇、預防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的功效與花生仁相同。據報道,花生殼中的木質素可制成壹種甜味無糖的新型食品添加劑木糖醇,是糖尿病患者最理想的營養調味品之壹。
花生是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喜歡吃的食物之壹。有很多種由花生制成的食物。無論是高血脂患者還是正常人,經常食用花生對防治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都有很好的效果。但需要註意的是,發黴的花生壹定不能吃,因為其中含有的黃曲黴素是壹種強致癌物質。
大豆
大豆因種皮顏色不同,可分為黃大豆(即黃豆)、黑大豆(即黑豆)、綠豆。大豆的食用和保健價值為歷代醫家所重視。中醫認為,大豆性平味甘,入脾、腎、大腸經,具有健脾寬中、潤燥利水、清熱解毒、活血祛風、降脂降壓的作用,適用於氣血兩虛、癌癥、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
現代醫學營養學研究表明,大豆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脂肪、糖和膳食纖維,以及大量的維生素(A、B、B 7、B12、C、PP、E)、葉酸、煙酸、生物素、膽堿、油酸等。它還含有黃酮苷和皂甙。大豆是壹種植物蛋白含量很高的食物,其蛋白質含量高達37% ~ 40%,蛋白質中還含有人體不能合成的8種必需氨基酸,因此營養價值很高,適合高脂血癥患者食用,以克服食用壹些動物性高蛋白食物導致脂肪增加的弊端。大豆中含有大量的豆甾醇,幾乎不含膽固醇(Tc),可以抑制人體吸收運動食品中所含的膽固醇,還可以幫助不飽和脂肪酸在體內與膽固醇結合,轉化為液態,從而隨尿液排出體外,降低體內膽固醇水平。大豆中所含的脂肪酸為不飽和二烯脂肪酸(亞油酸),占所含脂肪的55%以上,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大豆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每100g大豆中含有15.5g,能阻止膽固醇在腸道內被吸收,隨糞便排出體外,因此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澳大利亞科學家指出,大豆還含有皂甙,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
大豆中鉀的含量極高,每100 g大豆可食部分含鉀1503 mg,但含鈉僅2.2 mg,其K因子(鉀/鈉比)為683,是不可多得的優質高鉀降壓食品。國內外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證明,用大豆蛋白代替動物蛋白,可顯著降低高膽固醇血癥患者的血清膽固醇水平,降低幅度可達19% ~ 20%。
據觀察,用大豆蛋白代替動物蛋白,每周三餐,可使血液膽固醇含量穩定在正常水平2年以上。以上數據充分說明,經常食用大豆及大豆制品,對防治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非常有效。
中國人吃大豆已經有幾千年了,吃法也很多。菜單上好吃的豆腐不下壹兩百種。現在中國和其他壹些國家用大豆蛋白制造各種“人造肉”。
而不是動物蛋白,很受歡迎。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吃豆漿、豆漿、豆腐、豆腐腦預防高血脂可能更提神。如果黃豆煮熟了吃,每次25-30克,每眼兩次,效果是壹樣的。如果能終身服用大豆食品,對防治高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值得註意的是,制作豆漿時不要隨意丟棄豆渣,因為豆渣不僅含有豐富的易被人體吸收的鈣,而且熱量低,維生素豐富,更有利於防治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和骨質疏松癥。
綠豆
綠豆又名青小豆,營養豐富,不僅可以代替食物和飲食充饑,夏秋季節還可煮成綠豆湯、綠豆粥,還能消暑解渴,使人神清氣爽。因此受到人們的青睞和喜愛,也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中醫認為,綠豆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濕、益氣除煩、養心除風、降脂降壓的作用,適用於暑熱煩渴、水腫腹瀉、癰腫丹毒、食物中毒、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壓、肥胖癥。
現代醫學營養學研究證明,綠豆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糖、脂肪和纖維素、維生素(B1、B2、E)、煙酸、胡蘿蔔素、鉀、鈉、鈣、磷、鐵、錳、銅、硒等無機元素以及球蛋白、多糖和豆甾醇。綠豆中的植物蛋白含量高,每100g可食部分的蛋白質含量為21.6g,是大米的2.92倍。綠豆含糖量高,達到每100克55.6克,是大豆的2.99倍,主要以碳水化合物澱粉的形式存在;綠豆含纖維素多,脂肪少,每100 g可食用部分只有0.8 g脂肪。因此,綠豆是壹種植物蛋白高、復合碳水化合物高、纖維素高、脂肪含量低的食物,有利於防治高血脂、冠心病、肥胖癥和高血壓。綠豆中維生素E的含量極高,每100 g可食用部分的含量可達10.95 mg,與胡蘿蔔素(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壹起,對血管的功能有很好的保護作用。綠豆中鉀的含量也極高,每100克綠豆可達787毫克,但僅含鈉3.2毫克,其K因子(鉀/鈉比)為245.9,大大超過降壓定值10,因此綠豆被稱為“清熱降火降壓上品”。綠豆中含有壹些無機元素,如鐵、錳、鋅、銅、硒等,不僅能增加血細胞活力,還能改善血液粘稠度,降低血液循環阻力,從而降低血壓。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綠豆中的球蛋白和多糖成分可促進動物體內的膽固醇(Tc)在肝臟分解為膽酸,從而加速膽汁中膽鹽的排泄,減少小腸對膽固醇的吸收;此外,綠豆中的多糖成分還能增強血清脂蛋白酶的活性,水解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從而達到降血脂的目的。研究還指出,綠豆的降脂作用還與綠豆中所含的植物甾醇競爭抑制外源食物膽固醇的吸收有關。綜上所述,綠豆及其制品確實具有降血脂的作用,這壹點在國內外的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中也得到了證實。需要註意的是,無論是炒菜還是綠豆粉,都要和綠豆皮壹起服用,因為綠豆皮的降脂成分(纖維素)比綠豆肉更豐富。綠豆性寒,脾胃虛寒,腹瀉應暫時停藥。
麥麩
現代營養學研究證明,麥麩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有人對甘肅臨夏產的麩皮進行了分析,發現每100克含膳食纖維31.3克,是所有谷物中最高的,並含有胡蘿蔔素120微克,煙酸12.5毫克,維生素E4.47毫克,此外還含有大量的鉀、鈣、鎂、鐵、錳、鋅、銅、磷、硒、鉻等無機元素。
其中鉀的含量很高,每100克麩皮含鉀86.2毫克,但鈉的含量很低,是優質的高鉀食品。再者,它還含有豐富的鉻,是補充鉀、鉻不足的絕佳食物。科學研究證實,人體缺乏鉀、鉻元素,容易誘發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高血脂。如果能堅持在飲食中多吃壹些麩皮類食物,就能有效遏制上述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麥麩中的纖維素能增加胃腸蠕動,改變排便習慣,增加排便量,增加脂肪和氮的排泄。醫學專家認為,如果患有高脂血癥、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結腸癌、痔瘡、老年人習慣性便秘等纖維缺乏性疾病的患者能經常食用麥麩類食物,就能起到明顯的預防和治療作用。膽固醇在人體內的主要分解代謝過程是通過糞便增加類固醇的排泄。因此,專家建議,多吃纖維性食物,可以增加腸道排泄,減少膽固醇的吸收,從而降低血清膽固醇,緩解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壹些研究報告指出,即使是吃高脂肪飲食的人,如果添加不同的纖維食物,也可以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研究資料證實,由大麥和燕麥制成的谷物具有降低膽固醇的功能。有人觀察了60個膽固醇和三酰甘油高的病人。患者堅持每天早上吃燕麥片壹個月。結果顯示,70%的患者血清總膽固醇和三酰甘油明顯下降,大部分患者血膽固醇下降5% ~ 65438±00%。
研究人員通過食物分析發現,吃壹碗煮燕麥片可以吸收3克可溶性纖維,這進壹步證實了高纖維食物可以降低膽固醇的可靠性。所以,現在很多醫學家都主張,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等“富貴病”患者,每周堅持吃幾天含麥麩、谷類及其制品的飲食,可以緩解病情,標本兼治,達到康復的目的。
燕麥
燕麥又名蕎麥,是壹種禾本科1或2年生草本小麥作物,在我國廣泛種植。燕麥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重要的保健食品之壹。中醫認為燕麥味甘,性涼,無毒。它們入心、脾、腎經,有滋養心腎、健脾補血、清熱理氣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燕麥是壹種高纖維食物,能增加胃腸蠕動,增加脂肪和氦的排泄,從而降低人體內的膽固醇含量,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據觀察,燕麥和大麥制成的燕麥片可以降低膽固醇。如果堅持早餐吃燕麥片,70%的高脂血癥患者可以明顯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主要是因為燕麥片富含纖維素。有人測定,吃壹碗煮熟的燕麥片,可攝入3克可溶性纖維,可使血清總膽固醇降低5% ~ 10%,相當於降低冠心病風險10% ~ 20%。
此外,根據現代營養學研究,燕麥富含亞油酸,占全部不飽和脂肪酸的35% ~ 52%,還有維生素E和皂甙。經過多年臨床觀察,燕麥能明顯降低血清總膽固醇、三酰甘油、B-脂蛋白,並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無論是針對原發性還是繼發性高脂血癥,都有很好的效果。
因此,燕麥對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有很好的藥用和保健價值。
芝麻
芝麻,又名亞麻、肥麻、油麻等。,分為黑、白、黃、棕紅四種芝麻,藥食兩用,但黑芝麻入藥。中醫認為,芝麻具有滋補肝腎、潤腸通乳、烏發抗衰、活血通脈、降脂降壓的作用,適用於耳鳴、耳聾、脫發、缺乳、貧血、便秘、高血脂、高血壓等癥。現代醫學營養學證明,芝麻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和糖、維生素(A、B1、B2、E)、煙酸,以及鈣、磷、鉀、鈉、鐵、錳、鋅等礦質元素。芝麻脂肪含量高,其中60%以上的不飽和脂肪酸是亞油酸、棕櫚酸和花生四烯酸,因此具有降低膽固醇(Tc)和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芝麻中維生素E的含量極高,每100克可食用部分達到50.4毫克,是谷類、水果、蔬菜中最高的,因此有“維生素E寶庫”的美譽。芝麻因維生素E含量高而被稱為脂溶性氧化劑,對血管和毛細血管的脂質膜結構有很好的保護作用。芝麻含鈣量高,每100g可食用部分含量為780mg,而磷含量為516mg,使鈣指數(即鈣磷比)大於1.5,不僅有利於鈣的吸收,還有降血壓的作用。芝麻中含有壹定量的鋅,有利於增加或改變鋅鎘比,促進有害元素鎘的排出,從而降低血壓。
牛奶
牛奶又稱牛乳,是世界公認的營養豐富的綠色食品,具有極高的食療保健價值,為歷代醫家所重視。中醫認為,牛奶性溫味甘,具有補虛益肺胃、生津潤腸、消脂降壓的作用,適用於惡心、膈嗆、消渴、便秘、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壓等。現代醫學營養學研究認為:
牛奶營養豐富而全面。除蛋白質、脂肪和糖外,還含有維生素(A、B、C)和鈣、磷、鐵等多種礦物質元素,其中乳蛋白主要是磷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有人體必需的全部氨基酸。據醫學流行病學調查,非洲的馬西人雖然每天喝4 ~ 5升發酵全脂牛奶,但血液膽固醇含量不高,冠心病發病率很低。專家有意識地讓壹些健康人每天喝720毫升牛奶。壹周後,血液膽固醇含量明顯下降,並在12周內保持在較低水平。因此,喝牛奶不僅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還會降低膽固醇含量。專家指出,牛奶中含有3-羥基-3-甲基戊二酸等壹些物質,可以抑制人體內膽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從而抑制人體內膽固醇(Tc)的合成,降低膽固醇;同時,牛奶中含有豐富的鈣,也能減少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最近,科學家還發現酸奶中還含有壹種特殊的“牛奶因子”,它與牛奶中的鈣離子壹起,可以阻止人體吸收膽固醇。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牛奶因子”本身可以吸收血液中已經儲存的膽固醇。誌願者每天喝700毫升酸奶後,壹周後,血清膽固醇可降低5% ~ 10。綜上所述,喝牛奶、酸奶、奶制品對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血壓有壹定的防治作用。營養專家指出:
最理想的吃奶方式是和成人餅幹壹起嚼,也就是奶要吃不能喝。
大口喝牛奶會減少牛奶在口中混合唾液的機會。壹旦接觸到胃中的酸性物質,壹些胃腸功能較弱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往往會因發酵異常而引起腹瀉或腹脹不適。此外,中醫認為,對於脾胃虛寒,有腹瀉或痰濕蘊結者,也應慎用牛奶。
海魚/鹹水魚
中國古代人民非常重視魚的食用和保健價值,被視為食品和營養珍品。因其獨特的色、香、味、形,與“熊掌”齊名。綜合比較後,認為魚更能滋補人。“魚是人腦的食物,吃魚可以健腦。”經常吃魚,無論是海魚還是河魚(或淡水魚),不僅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還可以改善聽力和視力,延年益壽。常見的海洋魚類有鯨魚、鯊魚、鯖魚、沙丁魚等。常用的海魚有鱸魚、黃魚、帶魚、魷魚、銀魚。
不同的海魚,歷代醫家所論,多與防治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比如《醫林簡編》中記載,鯖魚(即鯊魚)能“消腫化瘀”;《本草求真》明確闡述了墨魚的功效,認為它能“益氣壯誌……入肝補血”;《生活情趣飲食譜》說帶魚“味甘溫,暖胃補虛,舒緩肌膚……”;《綱要》中記載,鯖魚“強筋骨,活血行氣,驅水祛濕”。現代醫學營養學研究表明,魚類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其中壹些是任何動物性食物或陸地上的食物所不能比擬的。除了食用魚的膽固醇含量壹般不會太高之外,其脂肪中的脂肪酸組成也很奇怪,表現為碳鏈比植物油長或長得多,雙鍵(即不飽和脂肪酸結構)數量比植物油多,所以魚油的降膽固醇作用比植物油強。另壹個特點是魚油脂肪酸由於其結構特點,具有明顯的抗凝血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最近的研究指出,這種脂肪酸,即二十碳五烯酸(代號EPA),在壹些海洋魚類中含量非常高,如鯖魚和沙丁魚,它通常存在於海洋魚類中。現代流行病學研究證實,經常食用魚類和魚油,尤其是海魚,因其含有二十碳五烯酸,對防治高脂血癥和冠心病有益。
比如生活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他們的祖先以漁獵為生,經常大量食用生海魚,他們的血脂蛋白,即高密度脂蛋白(HPL),以及具有抗血栓作用的脂肪酸EPA顯著增加。相反,他們的冠心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發病率明顯較低。現代臨床研究的觀察結果也表明,魚類、魚油及其制品具有顯著的降血脂作用,即具有降低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作用,因此對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脂血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顯著的防治作用。
茶渣
茶葉,又稱茶、茶等。,是山茶科常綠灌木或蕎麥茶樹的葉子。茶在中國廣泛種植,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壹種流行飲品而聞名於世,被譽為“國飲”。
中國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茶葉的食用和保健功能。中醫認為,茶味苦、甘、涼,有清頭目、除煩渴、化痰消食、解毒利尿等功效。很多醫學書籍和經典對茶葉的保健價值都有精辟的記載和論述。現代營養學研究也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氨基酸、脂肪、微量元素和人體必需的十多種維生素。通過對茶葉多年的不斷分析和研究,發現茶葉中含有400種化學成分,其中許多化學成分可以直接或間接預防高血脂和肥胖,並具有防癌抗癌作用。如茶葉中含量最豐富的茶色素,具有明顯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並能促進纖維蛋白溶解,降低血小板粘附率。茶葉中的芳香物質可以溶脂解膩,幫助消化,促進吸收。茶葉中含有的維生素C、維生素E、硒等天然生物活性物質,能清除對人體有害的氧自由基,具有降血脂、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抗衰老的作用。
茶葉中的茶多酚能改善血管的通透性,有效增強心肌和血管的彈性,降低血壓。所以中老年人經常喝茶,喝淡茶對預防高血脂和心腦血管疾病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為了防治高脂血癥,應掌握淡茶、適量、即飲、飯後少飲、睡前不飲、有並發癥者慎飲的原則,並應堅持長期飲用;醫學專家建議,高血壓患者宜冷飲綠茶,高血壓合並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腦栓塞患者宜以喝鐵觀音茶為主,或選擇烏龍茶、茉莉花香片、普洱茶。
幹桔皮
陳皮又稱橘皮、廣陳皮、新會皮等。,既是藥又是食。中醫認為陳皮性溫味苦,入脾、肺經,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消脂等作用。適用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痰濕壅盛、咳喘、高血脂等癥。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陳皮含有1.2% ~ 3.2%的揮發油,其成分包括α-蒎烯、β-蒎烯、檸檬烯、橙花醇、香茅醇等。以及類黃酮,如橙皮苷、新橙皮苷和桔黴素。陳皮中所含的磷酰橙皮苷具有降低家兔實驗性高脂血癥血清膽固醇的作用,能明顯減輕和改善其主要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荷葉
荷葉,藥食兩用,具有良好的食用和藥用價值,為歷代醫家所重視。中醫認為,荷葉性平,味苦,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清腦、止血化瘀、降血脂的作用,適用於中暑、高血脂、肥胖、冠心病、高血壓及各種出血。現代醫學營養學研究表明,荷葉中含有蓮心堿、荷葉堿、厚荷葉堿、美罌粟堿、前胡堿、N-去甲基荷葉堿、D-N-甲基山莨菪堿、番荔枝堿、鵝掌楸屬植物、異槲皮苷、槲皮苷、草酸、蘋果酸、檸檬酸、酒石酸、葡萄糖酸、琥珀酸、鞣質。動物實驗表明,荷葉中含有的槲皮素能擴張冠狀血管,改善心肌循環;
在動物實驗中,荷葉的浸劑和煎劑能直接擴張血管,起到適度降低血壓的作用。臨床觀察表明,荷葉具有降低血脂和膽固醇(Tc)的作用,對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血壓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臨床觀察報告表明,用荷葉湯治療47例高脂血癥合並高血壓患者3周,降膽固醇有效率達90%以上。
上海某醫療機構用荷葉湯或提取物治療高脂血癥235例。結果表明,降血清膽固醇有效率為55.8% ~ 91.3%,降B-脂蛋白有效率為79.1%,平均膽固醇為1.01 mmol/L(.宜用荷葉防治高血脂、肥胖、冠心病、高血壓等“富貴病”,應用荷葉降脂保健要長期堅持,持之以恒。
中國槐樹芽
槐花又名槐花,既是食物又是藥物,不僅能給人帶來快樂,還能幫助人延年益壽。
中醫認為槐花性微寒,味苦,入肝膽經,有涼血止血、清肝瀉火、去脂降壓之功,適用於目赤、高血脂、高血壓、大小便出血、糖尿病等。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槐花中含有蘆丁、三萜皂苷、槐花A、槐花B、槐花C、槲皮素、槲皮苷、鞣質等。槐花所含的上述成分不僅具有明顯的降血壓作用,還具有保護毛細血管、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循環的作用。根據動物藥理實驗,槐花液、槐花酊等。,還具有顯著降低膽固醇含量的作用。
絞股藍
絞股藍又稱絞股藍、絞股藍、茶樹等。食藥兩用,具有很好的食用和藥用價值。中醫認為絞股藍味淡,微苦。入脾、胃、肺經,具有益氣健脾、扶正抗癌、化痰降濁、降脂降壓的作用,適用於體虛、癌癥、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壓。現代醫學營養學研究指出,絞股藍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包括絞股藍皂甙、商陸等黃酮類化合物;含有葡萄糖、半乳糖、寡糖、天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等18個氨基酸。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PP和鐵、鋅、銅、錳等23種礦物元素。
動物藥理研究表明,0.5%和0.25%的絞股藍水提取物能顯著降低大鼠血清和肝臟中的總膽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用高脂飼料餵養大鼠7周誘發高脂血癥時,血中總膽固醇平均濃度為4.12 mmol/L,甘油三酯平均濃度為2.66。然而,在每天添加絞股藍總皂甙100mg/kg 7周後,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平均濃度分別下降到2.79 mmol/L和1.74 mmol/L,差異非常顯著(P
靈芝
靈芝,俗稱靈芝,被視為吉祥美好的象征。它被視為藥食同源,能治“百病”,是救命仙草,能“起死回生”,甚至使人返老還童,所以又被稱為“長生草”、“神仙草”。中醫認為,靈芝性溫,味苦,具有益氣除煩、滋補肝腎、養心安神、止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