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辦壹份黃河手抄報,急需資料

辦壹份黃河手抄報,急需資料

基本信息長度 5464 千米,源頭海拔 4800 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流域面積 752443 平方公裏,源頭在青海省, 註入渤海,中下遊分界點:河口,舊孟津別稱。發源地: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北麓。

自然特征

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幹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全長5464公裏, 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裏,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遊,有湟水、洮河,在中遊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遊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黃河下遊流域面積很小,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壹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300米,水深壹般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環境保護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壹時期,黃河中下遊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遊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壹段時間內壹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壹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松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裏就有四千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壹年破壞耕地五百五十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更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入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壹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壹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壹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壹定能成為現實。

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壹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壹方面春夏季上遊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遊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遊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幹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遊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河道變遷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泛濫威脅,而因泛濫令河道大改道***26次,決口壹千多次。

最近的壹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鹹豐帝5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遊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最近因為風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專家說,如果人類再濫砍濫伐的話,黃河的源頭很可能會被淹沒在風沙之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但是這條被譽為母親河的源頭今天卻被荒山大圍斬,風沙處處。

專家指出,人類違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濫砍濫伐是破壞水源的主要原因,使這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生態系統面臨崩潰,也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破壞下的另壹個遺址。

懸河

由於泥沙淤積,全長5464公裏的黃河的大部分河段裏,河床都高於流域內的城市、農田 ,全靠大堤約束,否則就將給流域的當地人民帶來滅頂之災,它因而被稱為“懸河”。那麽黃河是從什麽地方開始成為“懸河”的呢?

蒙古巴彥淖爾盟西南部的磴口縣,在這裏, 黃河河道比縣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黃河奔流在中條山與秦嶺之間,東行經河南孟津。由這裏距黃河30公裏處,就是我國著名的都城洛陽。洛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壹。從東周起,先後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則天)、後梁、後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稱為“九朝古都”。

滅殷以後,就把傳國之寶九鼎遷到洛陽,有定都洛陽之意。武王死後,當時輔助成王的周、召二公,大規模地營造洛邑,分別建立王城和成周城兩座。在澗水東、水西間的為王城,即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壹帶;在水東,即今白馬寺附近的為成周城。周平王遷都住在王城,周敬王又遷都成周城。東漢劉秀稱帝後,建都洛陽。

漢魏時的洛陽城是在成周城遺址的基礎上加以擴展的。史載洛陽城“南北九裏七十步,東西六裏十步”,因此,也被稱為“九六城”。

早在五六千年前,洛陽西50裏處就有“仰韶文化”,可見當時的母系氏族公社制相當發達。由此為發端,愈發輝煌。

李白詩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經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肅,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註入渤海,全長5464公裏,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裏。黃河因其流經黃土高原,

旅遊資源

充滿活力的上遊河段--這壹河段號稱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其中從龍羊峽至青銅峽河段,川峽相間,河床比降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規劃利用落差超過1200米,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占全河的近50%。平均年發電量近600億千瓦時。

溫柔纏綿的寧蒙河段--黃河在這裏平靜地流淌,灌溉著兩岸的農田,造福當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黃河富寧夏”, “黃河百害,唯富壹套”的說法。寧夏銀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積廣闊,利用黃河水進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裏物產豐富,名貴中藥枸杞和銀川大米品質優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稱。(枸杞照片)內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幹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這裏“無水是荒漠,有水成綠洲”。黃河水給這裏的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勇往直前的中遊河段--陜晉峽谷,黃河在這裏劈開萬仞山,勢如破竹,形成了黃河上最長的壹段連續峽谷河段。在這壹河段有以下兩個著名的地方:

壺口瀑布--黃河在這裏以雷霆萬鈞之勢,奔騰過來,咆哮而去,壺口瀑布既是黃河的象征,更是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風在吼,馬在嘯,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這雄壯的歌聲唱出了黃河的風采,更唱出了中華民族的戰無不勝,奮發圖強的英雄氣概。

龍門--流傳“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源於此。這裏水流湍急,相傳鯉魚如果能跳過龍門就可成龍。這個傳說表達了人們對付出艱苦努力後到達理想境界的美好願望,也激勵著中華兒女頑強拼搏,奮鬥不息。這裏相傳是大禹治水所鑿開的壹條峽口,因而又稱禹門口。

相關文化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壹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壹、我國第二長河

黃河,我國第二長河,壹條5464公裏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壹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壹無二的圖騰。

二、黃河的表征

它不僅僅是壹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以及傳說中的中國龍,這壹切黃色表征,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誌》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 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飄落到今天甘肅、陜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壹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 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壹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裏,黃土覆蓋厚度壹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陜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 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壹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 今天山西、陜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 之地。

七、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裏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壹片綠野間狩獵采集,度過了華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裏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裏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 鳥鳴嚶嚶。”九、黃土高原植被第壹次受大損 始皇帝統壹六國,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中,墾殖面積大增。與此同時,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大片土地,隨後 實行屯墾戍邊,多次向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移民,每次人數多達數十萬, 原本壹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十壹、揭河底

日前,黃河小北幹流(山西和陜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區間出現了百年奇觀“揭河底”,河底的淤積物如同地毯壹樣被水流卷起。

“揭河底”現象是黃河上獨有的壹種泥沙運動規律,主要發生在黃河小北幹流的龍門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現是當高含沙的洪峰通過時,短期內河床遭受劇烈的沖刷,將河底的成塊、成片的淤積物像地毯壹樣卷起,然後被水流沖散帶走。這樣強烈的沖刷,在幾小時至幾十小時內能將該段河床沖深幾米至十幾米。因為“揭河底”現象形成條件比較特殊,“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百年奇觀。

據獲悉,黃河上壹次出現“揭河底”還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時10分開始,壹直持續到8時40分,其間,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號丁壩段,伴隨著洶湧的水聲,先後掀起高約1米、長約7-9米左右的兩塊大的掀起物,1號至5號丁壩間還有壹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黃河中遊吳堡-龍門區間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洶湧而下。7月4日晚,位於河津上首的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達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從而具備了局部“揭河底”現象的形成條件。

關於黃河的傳說

1-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壹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壹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那時候,寧夏不是壹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壹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壹塊田能灌上黃河水。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受不了這種折磨。有壹年,壹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壹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裏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這壹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壹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壹個白胡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妳要註意。中午是壹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壹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妳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爾德老漢驚醒壹看,不見了白胡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壹個個蔫了,他心裏非常難過,壹年的血汗白費了,可壹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到了後晌,壹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壹層又壹層。爾德老漢壹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壹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壹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壹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壹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胡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妳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妳再種壹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妳揀最大的壹個扔進黃河裏。那時,妳走進河底洞裏,珠寶由妳挑,糧種由妳拿,還有壹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妳指哪裏,黃河水就流向哪裏。”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壹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裏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裏結了壹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壹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裏,壹直等到瓜熟。這壹天,天氣晴得沒壹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裏。這時只聽黃河壹聲咆哮,裂開了壹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裏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壹陣暴風狂吼,壹時河面上波濤滾滾,壹浪高過壹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壹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裏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梁。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壹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壹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2-神話傳說: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壹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壹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壹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壹棵水仙花,吮吸壹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壹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裏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壹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馮夷死後,壹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裏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壹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壹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麽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壹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答理他。他找到村裏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誌。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裏來雨裏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壹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幹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裏深,哪裏淺;哪裏好沖堤,哪裏易決口;哪裏該挖,哪裏該堵;哪裏能斷水,哪裏可排洪,畫得壹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壹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壹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後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這壹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壹歇,看見河對岸走著壹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餵,妳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擡頭壹看,河對岸壹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妳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妳是大禹嗎?” 後羿壹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壹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壹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裏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壹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壹看,對岸壹個頭戴鬥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後羿隨大禹壹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妳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妳吧。” 大禹展圖壹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壹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壹擡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