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客家菜有什麽特點?客家菜有特色的原因是什麽?

客家菜有什麽特點?客家菜有特色的原因是什麽?

客家菜是漢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菜主要流行於廣東、福建、廣西和臺灣省。雖然說每個城市都是客家菜,但是沒有壹個地方的客家菜味道是不壹樣的。那麽客家菜有什麽特點呢?來看看客家美食文化吧!

客家飲食的特點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素、野、粗、雜的傳統吃法。

戒食肉類

客家人對素食有兩種理解,壹是不吃肉,二是沒油吃。不吃肉的“肉”是指肉或動物油,不吃油的“油”是指植物油和動物油。少數客家人吃素是主動行為,大部分是被動行為,就是艱苦的生活條件逼著妳吃素,但妳不想吃素也得吃。

過去,客家人除了過年過節或有客人上門時,很少買肉或宰殺家禽家畜。只有在農忙季節在家裏殺豬或在市場上買肉,他們才能有口飯吃。殺豬壹年也就壹兩次,市場買肉壹月也就壹兩次或者三四次,分量極其有限。

這對於家庭主婦來說非常困難。他們要留點招待客人,留點肥肉擦鍋壁做飯。讓剩下的肉上老下小真的不是壹件容易的事,必須做什麽才能讓家人開心。結果家庭主婦自己往往只能喝上幾口湯。留著炒菜的肥肉只能抹在火鍋壁上,這樣食物就不會粘鍋了。

這樣看來,看似吃肉其實是吃素的。或者問:為什麽不用植物油?這是因為植物油井不比脂肪便宜。過去客家人使用的植物油主要是茶籽油和菜籽油。主要用途:壹是平時用來點燈,祭祀祖先和神靈;二是廟會上用炒飯祭神;三是用於招待客人(包括“回籠”);我壹般都舍不得吃。

在沒有肉吃的情況下,客家人最喜歡的素食大概就是豆腐了,只需要壹點植物油,這可能是豆腐在客家地區受歡迎的重要原因。好在吃豆腐是受革命先輩尊重的。孫中山先生說:“中國的素食者必須吃豆腐。

誰是豆腐,誰就是真正植物中的肉。這東西有肉的功能,但是沒有毒。所以中國全國都吃素,是壹種普遍的習慣,不需要學者的推動。當然,孫中山先生的豆腐不是無油或無油的豆腐,而是“調味好”的豆腐。

素食是中國的文化傳統。南宋愛國詩人陸遊是提倡素食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素食主義完全是壹種主動的行為。他很少吃肉,甚至植物油。不是他買不起。他的詩《野生稻》說,他在山裏吃的是鹽少油少的大米、苦筍、芋頭、山菜,但他把它們當成美味,覺得很滿足。陸遊寫了幾十首贊美素食的詩。

他不僅覺得“發酵芥菜、米梁”等食物好吃(“發酵芥菜煮的湯比蜂蜜還甜,米梁煮的飯像珍珠壹樣順滑”),還覺得吃素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到了晚年,陸遊幾乎完全不吃肉,成了壽命85%的素食長者。再說了。清初著名劇作家、戲劇理論家李漁也主張菜為先,肉次之。“食肉者不齒”,他看不起那些經常吃肉卻不善於規劃的無能官僚。

客家素食與科學真理不謀而合。現代人寫道:科學研究表明,肉類食物與十大死因中的六種疾病(心臟病、癌癥、腦血管病、糖尿病、動脈硬化、肝硬化)有關。在壹些西方國家,肉類和雞蛋壹直被忽視,而土豆中富含的蔬菜和纖維,尤其是可以預防癌癥和避免動脈堵塞的蔬菜和纖維,成為熱門物品。看來客家人因生活條件惡劣而導致的被動吃素行為,是“每朵烏雲背後都有壹線希望”。

吃野生的

自先秦以來,中國人民就有“吃野生”的文化傳統。這裏的“野”主要是指野菜、野果、野味。《詩經》以來的中國古籍中就有關於食用野生動物的記載,可見食用野生動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客家人繼承了這個傳統。以武平客家人為例。據民國《武平縣誌》記載,野菜有:樹豆(莖高五六尺,花黃色,莢長兩寸,質硬,不煮不能吃),狗爪豆(又名虎爪豆,壹莖五爪,有麻醉性,多食則頭暈。必須先用開水燙壹下,外膜有光毛三四天。

劍豆(壹種劍豆,又名鞘豆,俗稱簸箕)、苦齋菜(即苦菜)等;野果有:山蓮子(實心,壹芽壹果,小如栗,殼與栗同,其實有雲可做豆腐)、藤壺柿子(俗稱猴錐子)、十月黑(生於山中,葉小,木質果,十月熟,微酸無籽,大如綠豆)、紫刺籽。

味甜有核,籽大如豆,生於深山),懸鈴木(即懸鈴木的果實大如椒,煎後鮮美),無花果(果實大如杏,果肉相連,味甜微酸),鈸(果實壯如夏柿,肉白微紅。

野味包括:虎、豹、豺、狼、野豬、豪豬、山羊、水獺、駝鹿、浣熊(有好幾種,壹種是貓,長得像貓,體型略大。壹種是果子貍,不吃肉,只吃水果,尤其是帶刺的堅果。壹種是五段貉,它的皮可以做成毛皮,尾巴又長又文藝。壹種是給貍送屎,它的屎有壹定的位置。

壹種是交貉,見人前腳會像鞠躬壹樣),土蛇,竹雞,野雞,米雞,斑鳩,白鷺,鷓鴣,沙鉆,鵪鶉,甲魚,甲魚,貽貝,蛤蜊,蝸牛,石蛋,白拐兒(。

“野生”的壹個重要特點就是新鮮無汙染,這也正是營養學家所提倡的。據說中國的野菜有300多種,不僅含有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無機鹽,而且營養成分也比普通蔬菜高。野果的品種和營養成分也很豐富。例如,沙棘果的維生素C含量比普通水果高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含有1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長期食用可延年益壽。

至於野味,是餐桌上的美味。客家人的家鄉大多是南方的山區和林區,野菜、野果和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遊戲,天上飛,地上走,水裏遊,可以說是“水陸空軍”齊全。這些都為客家人“吃野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只有螞蟻等昆蟲類食物資源在客家地區尚未被開發利用。

吃粗糧和雜食

客家人有吃粗糧和雜食的文化傳統。

就糧食而言,大米是主食,其他包括紅薯、芋頭等都歸為雜糧。高粱黍、狗尾黍、拳頭黍、玉米(玉米)、蕎麥、谷類小麥(大麥,又稱毛麥)等。,是除土豆和芋頭以外的主要雜糧。大米的生產非常粗糙。

以前沒有電,沒有碾米機,脫殼只能靠脫殼脫殼。制作精米需要時間和精力,所以吃糙米是很常見的。還有壹種米叫熟飯,就是把米煮熟曬幹,然後去殼打碎。這種米的皮沒有磨損,是最典型的糙米。只有這樣,它才保留了大米幾乎所有的營養成分。

就菜品而言,總的特點是:壹是重視山珍海味,忽視海鮮。這個不粗不雜。這是客家人的自然環境決定的,因為客家人的家大多是山區,只有山珍海味,沒有海鮮(少數例外)。第二,重內容,輕形式。這和客家人大多喜歡真實,不追求花裏胡哨的角色有關。

第三,客家人重原味,輕濁,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比如袁枚主張菜肴原汁原味,風味獨特,反對魚翅和海參共燒,雞肉和豬肉相互作用,做到各有各的風味。李漁還主張烹飪時保持主料的本色和風味,認為最美味的蓉料大多適合單獨烹飪。第四,重煮輕炒。

這是因為大多數客家人更適應溫暖和清淡的飲食,而不太適應炎熱的飲食。所以,客家菜不粗;如果說有點粗糙,似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菜名不夠文藝,菜的造型不夠藝術,食材不夠貴族,菜品不夠復雜。

“不夠”不代表沒什麽,只是“有點騷”。就菜名而言,有壹些很文藝,比如孔明借箭、八翠醉仙、麒麟脫胎、雙燕迎春、四季芙蓉、玉面桂等。等等,但是我還沒想明白。這些菜名是歷史上存在的還是當代創造的?看菜品,也有壹些帶有濃厚的貴族色彩。

以長汀的“麒麟出世”為例。“麒麟”是乳狗,“胎兒”是豬肚。乳狗被包在豬肚子裏。吃的時候把豬肚子切開,“麒麟”就會“生出來”。其制作方法如下:先將人參塞入麻雀的腹部,再將麻雀塞入鴿子的腹部,再將鴿子塞入母雞的腹部。

然後把小母雞放進乳狗的肚子裏,最後把乳狗放進豬的肚子裏,用線縫好;加入雞湯、鹽、蔥、料酒、醬油、紅糖,將鍋放入蒸籠蒸4-6小時。這種蔬菜的材料和加工方法相當驚人!但是,在客家話裏,這樣的菜只是少數。

客家人特別喜歡吃內臟,也就是牲畜的內臟,即使是充滿腥味和羞恥感的牛內臟,人們也不例外。而且由於烹調得當,他們甚至能做出各種美味佳肴,參與全國著名的菜譜,如連城的“涮九門頭”,永定的“八酥醉仙”。還有悠久的吃內部雜質的文化傳統。比如先秦時期被列為“八珍”之壹的“幹月”,就是用狗肝做的;所謂“脾析”就是用牛肚做的。

吃粗雜,不挑食,不偏食,有利於營養均衡,身體健康。《黃帝內經》中提出“五谷為補,五果為助,五益,五菜為充,氣味相合,補精”的飲食原則是非常合理的。“五”是壹個虛擬的參考,而不是壹個實際的措施。它告訴人們不要只吃壹種食物,只吃壹種水果,只吃壹種肉,只吃壹兩種蔬菜,盡量多吃。這種“藥食同源”的飲食理論早就被客家人有意無意地踐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