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昭只是壹個短命的皇帝。
拓跋燾(409-452),北魏大皇帝,北魏第三任皇帝(424-452在位)。他是明元帝前皇帝拓跋思的長子,是壹個精致的河貍。他在位29年,44歲去世。
拓跋珪即位時才15歲,大臣們都把他當孩子看待。於是拓跋燾決定先整頓吏治,下大力氣治理,讓人刮目相看,北魏國力進入巔峰。於是拓跋燾開始擴張疆域,先後消滅大夏、北燕、北涼,結束蕪湖十六國,統壹北方。他還打敗了朝鮮和契丹,疆域擴張了壹千多裏。但在對宋戰爭中戰敗,造成國內政治混亂。拓跋燾於452年被宗哀刺殺,廟號世祖。
北魏孝文帝——(467-499),本名拓跋,是北魏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第七任皇帝(4765438-499在位)。他在位29年,33歲去世。
袁即位時年僅五歲,由他的祖母統治。漢人馮太後對鮮卑人建立的北魏進行了壹系列封建改革,影響了孝文帝。20年後(493年),泰和繼續推行與馮太後政策壹致的改革,甚至比馮太後更激進。他先是整頓吏治,制定三長法,實行均田制;隨後在494年,他以“南征”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飾,以漢文代替鮮卑語。遷居洛的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為漢姓,自己改姓袁。他還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通婚,參照南朝的法規修改北魏的政治制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保守貴族,處死太子。此舉極大地發展了鮮卑的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促進了民族融合,史稱“孝文帝復興”。孝文帝的廟叫高祖。
但孝文帝改革的對象是東晉腐敗的門閥制度。所以經過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日益腐敗,短短40年,北魏滅亡。
拓跋珪(371-409),北魏皇帝(386-409在位),鮮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世義的孫子,拓跋茂的兒子明帝。他驍勇善戰,善騎射,頗有治國之才。376年,秦國滅國,拓跋珪逃亡。10年後,也就是385年,15歲的拓跋珪乘前秦滅亡,北方大亂之機,復興國家,在樂聖稱王。次年,386年,改“魏”國號為北魏“登州”。398年,他把首都從樂聖遷到大同,自稱皇帝。在登基初期,他積極擴張疆土,努力將鮮卑政權推入封建社會,使天下小康。晚年放蕩不羈,剛愎自用,不與兄弟聯合,導致他在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他年僅39歲,在位24年。
拓跋珪的謚號是道武帝,他的廟號是毛。
拓跋思(391-423),北魏明元皇帝,北魏第二任皇帝(409-423在位),鮮卑人。他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兒子,生母是劉貴人。拓跋思立為太子之前,按照代和魏的舊例,被道武帝賜死。拓跋思知後非常傷心,被道武帝激怒。10,409年,道武帝被其子拓跋紹所殺。拓跋思在宮廷侍衛的支持下殺了拓跋紹。同年即位,改名“永興”。423年,拓跋思從攻打宋國中凱旋而歸,32歲時因疲勞而死。
拓跋嗣是明、元兩朝的皇帝,用太宗的廟號。
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