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材料和輔助材料]
鮮蟲250克,毛油50克。
洋蔥100克,姜絲1克。
蝦膠150克精鹽1克。
味精1克胡椒1克
蠔油2克,料酒2克。
香油1g醬油10g。
[烹飪方法]
1.先將鮮蟲用水洗凈,將竹筷從蟲的壹端插入,慢慢拔出竹筷,將蟲肉翻出,然後用清水洗凈搓至細砂等雜質去除,再用幹凈紗布包好,瀝幹水分備用。
2.用嘴將蝦醬放入每只蟲子中,然後取出食用油,加熱至四成熱,將蟲子倒入鍋中,待蟲子立起時撈出,控制脫油,然後將鍋加熱,放入食用油,放入姜和蔥白至香,放入蠔油和料酒,加入少許湯,再放入味精、精鹽、胡椒粉和香油。佳明油用於大碗設備。
3.將鐵板加熱,將蟲子倒在鐵板上。
[過程鍵]
1.把蟲子裏面的沙子洗幹凈,去掉內臟。
2.鍋洗凈燒熱,然後下油煸炒。
[風味特征]
1.沙蟲又稱沙腸,是壹種長管狀的蠕蟲,外形像蚯蚓,沒有關節。身體前部有壹圈觸須,嘴在觸須的中央,肛門離嘴不遠。沙蟲棲息在海灘地面以下約10 cm處,當它們吞下灰塵和沙子時,沙蟲會在退潮時在海灘上挖洞。洞外有水膜,有沙蟲排出的沙粒。漁夫發現後,用鏟子挖,動作稍慢,沙蟲碰到就逃。所以沒經驗的人不容易抓到。北海市龍潭、夏樹和白虎頭村的海灘上有大量的沙蟲。挖沙蟲是這個沿海人的家庭副業,收入可觀。有經驗的人壹天能挖5公斤左右。
2.蟲肉鮮嫩可口,比海參、魚翅有過之而無不及,有“天然味精”的美譽。沙蟲也有藥用價值。民間用來治療腎虛、陽痿等疾病,經常食用效果很好。北海人吃沙蟲歷史悠久。相傳明朝時,當地漁民挖出蚯蚓煮湯或煮粥,稱為“蚯蚓鮮湯”、“蚯蚓粥”。這種吃法至今仍廣泛流行於北海民間、飯店、餐館,經常與市場見面。民國初年,很多飯店都是靠蟲豸做的菜,壹出來就成了名菜。當時著名的“豬普樓”、“上海樓”、“玉壺春”等,經常上很多蟲菜,比如“燉三絲”、“酥炸蟲”等,都是當時比較知名的菜。今天,它仍然被視為壹種盛宴。北海人特別重視。如果宴席上沒有幾樣蟲子菜,就認為主人對客人不尊重。由此可見,蟲食如此受歡迎。
3.本品鮮醇,鮮美爽口,珍奇美味,風味獨特。是廣西北海的傳統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