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tathāgata”是從梵語翻譯過來的。比如“tathāta”這個詞,就是指壹切法(事)的真實情況,也包含了“Yathābhūtam”的意思。佛經對“如來”的解釋是“由真理之道而來”、“作為真理而來”。如來是壹個常見名詞,是佛的同義詞。佛這個詞是“佛”的縮寫,是佛的音譯(如果用今天的漢語音譯的話,應該是“布達”),佛的意思是“覺悟”或者“睿智”。“‘佛’字在印度由來已久,但佛教為其增加了三層含義:(1)良知(知曉壹切法的本質,不增不減);(2)等覺(Isosleep)或元覺(metasleep)(不僅是有意識的,也就是自我意識,而且是平等地、普遍地意識到他,即使別人意識到了);(3)佛陀感覺圓或至高無上(自覺感覺自己的智慧和行為達到了最高最圓滿的境界)。如來:走真理之路,成佛。佛經中“如”稱為真理,是絕對的真理。如來是指佛是持絕對真理的聖人,來到世間說可以利益眾生。如來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最高統治者,是最高神力的代表,是以慈悲濟世的真正善佛。叫釋迦牟尼佛或者釋迦牟尼如來都是壹樣的。但稱釋迦牟尼為如來是不對的,因為如來和佛是壹切佛的總稱。
編輯本段的出處
釋迦牟尼(如來)的由來佛教的創始人。他的真名是悉達多,意思是“正義的成就者”(舊時代翻譯為“正義的成就”),他的姓氏是喬達摩(瞿曇)。因為父親是釋迦牟尼,所以出家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牟尼的聖人”。其他稱謂還有佛(覺醒者)、佛、佛。佛
早年傳說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時期著名皇族莫王(義鳩王)的後裔,即“甘蔗王”的中文翻譯。他是Kapilovi(搶劫Pirawatu)的王子,屬於赫魯曉夫種姓。Kapilovi是釋迦牟尼人居住的小鎮。它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靠近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蒂羅拉科。當時是紮薩若的諸侯國。當法顯在4世紀旅行到印度時,印度正在衰落。19年底,考古學家在這裏發掘出壹個藏著骨頭的石鍋,上面刻著公元前幾個世紀流行的梵天奧秘,意思是釋迦牟尼人供奉的佛骨。此外,在Kapilovi還發現了阿育王在幸運之旅中建造的石雕,證實了其大致的地理位置。此後,尼泊爾政府壹直在進行考古發掘。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王,名字叫陀那,中文翻譯是數獨王。母親的名字是mahayeh。她是與卡皮洛衛城隔河相望的田灣城善覺王的長女。按照當時的習俗,莫耶夫夫人回娘家分娩,經過藍毗尼花園,也就是現在尼泊爾南部波托裏村的羅梅德寺,生下了釋迦牟尼。釋迦牟尼的出生日期在古印度典籍中沒有準確記載,各國學者學者的研究壹般從佛教本身的歷史記載中考證,從出生日期算起。所以眾說紛紜,多達60種。最早的說法和最新的說法之間有好幾年的差距。斯裏蘭卡、印度、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等南傳佛教國家普遍認為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624年,死於公元前544年。基於此,將於1956 ~ 1957舉辦紀念釋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的盛大活動。西方學者根據流傳到南方的史料,對佛陀滅絕的年代有不同的說法,有公元前489年、公元前487年、公元前486年、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82年、公元前478年、公元前477年。據傳入北方的史料,日本的宇景弘追溯到公元前116年阿育王登基,推定生於公元前466年,卒於公元前386年。根據公元前286年阿育王即位,中村假設佛陀生卒年為公元前463-383年。據我國當時的學者南齊高僧巴德拉翻譯的《見毗婆沙法》壹書中老師的《聖分註》記載,即釋迦牟尼逝世當年,收有伯,當年7月15日收後記壹分,以後每年加壹分,到南齊永明七年(489年)達到975分。由此可以推斷,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前486年。他大體上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同時代,但比孔子早死七年。這壹理論也被日本、印度等國的佛教學者所采納。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據說也是誕生於公元前1041,消亡於公元前961。莫耶夫夫人在釋迦牟尼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童年的釋迦牟尼是由姑姑波蒂養大的。他學到了當時皇族應該具備的所有知識和技能(即五明)。16歲(另有17、18兩種說法)與表妹yaodharā結婚,生下兒子羅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