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勇於創新。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企業創新不僅是“不進則退”,更是“進得慢”——無論企業有多大、多強,如果跟不上時代潮流,最終都會被市場無情拋棄。新常態下,環境會越來越復雜,會遇到越來越多的變化。企業必須改變企業的文化基因,在管理體制、商業模式、產品和服務上不斷創新,才能順應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從容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把握稍縱即逝的新機遇,在轉型升級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政府應該創造壹個有利於創業和創新的環境。改革開放的實踐反復證明,經濟繁榮不是管理出來的,而是釋放出來的。政府管理部門要勇於“自我革命”,進壹步簡政放權,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即真正把權力還給市場,充分激活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同時,積極落實創業創新優惠政策,建立健全創業服務體系,為創業者提供盡可能多的資金、政策支持和市場分析指導,讓每壹個有創業願望的人都有創業的空間,讓每壹個創造的夢想都成為現實,讓每壹個人都享受到人生出彩的機會。
壹個對創業和創新充滿激情的社會是壹個充滿活力和希望的社會。我們應該真誠尊重每壹次奮鬥的價值,努力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淌,讓自主發展的精神在全體人民中蔚然成風。
第二,新的政府措施
最難的其實是剛開始的時候,運營成本和融資問題是很多回國創業者難以承受的負擔和心理訴求。國務院為給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和生活空間,更好地發揮貸款支持“四兩撥千斤”的乘數效應和撬動創業、促進就業的“杠桿”作用,出臺了“定向減稅”、“普遍性降費”、“貸款財政貼息”等措施;在返鄉創業比較集中的地區探索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的創新舉措,是解決“融資難”的有益嘗試。
同時,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從政策、資金等方面為大學生創業打開了大門。比如,原來由多個部門審批的政策文件轉移到壹個部門,大大節省了自己創業的時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貸款,幫助他們解決了融資困難,尤其是讓盈利的高科技企業上市,讓他們的創業前景變得亮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