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肥瘦熟臘肉150g,切絲蒜苔250g切成短段。炒鍋用油(炒蔬菜的量)加熱至高溫,將臘肉和蒜苔壹起翻炒,炒至蒜苔碎脆,再加入鹽和味精。
2、臘肉燉豌豆(四川老家)
150g半肥半瘦熟臘肉,切丁,新鮮青豌豆250g,炒鍋放油(炒青菜的量),加熱至中溫,將臘肉和豌豆壹起在鍋裏翻炒,蓋上鍋蓋將泡好的臘肉和豌豆燉至豌豆熟,加入味精、鹽和冰澱粉,起鍋。
3.冬筍炒臘肉
湘菜裏有壹道“冬筍炒臘肉”,冬天來湖南的外地人總想嘗嘗。據說他的名聲歸功於曾國藩。
雖然吃竹筍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三代,但鮮冬筍很難說是吃的。以前好像是湘菜獨有的。國外菜譜裏用的冬筍其實是玉蘭片,也就是冬筍幹。玉蘭片作為湖南獨有的特產,出口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到了清代甚至變得罕見。這首先涉及到挖冬筍的特殊技藝。湖南人的這壹手曾經很出名,甚至有點神秘。我聽過北方朋友壹個誇張的說法:湖南人的眼睛有超自然的力量,能透過表面看到深埋在土裏的東西,所以哪裏有這些人的蹤跡,那裏的地下寶藏就絕不會留下。挖冬筍的目的單純是為了竹林保護。根據經驗,這種竹筍不僅長勢不好,而且會消耗大量的養分,影響來年竹林的生長。其次,是針對早期采用者。因為地面溫度的原因,冬筍往往長在泥土深處,地面上的普通人是看不到的。這就需要種植竹子多年的專家在土壤中辨別大竹根的鞭長方向,通過觀察找出冬筍的位置,既不損傷竹根,又能像肥老鼠壹樣把竹筍完整地取出來。當然,如果竹林不是自己的,也可以挖刨。
至於臘肉,就像梁實秋先生說的“湖南的臘肉最有名”,尤其是湘潭的。引用梁實秋先生的壹篇文章很恰當:“我特地去廚房參觀了壹下,很驚訝。廚房比客廳寬敞,壹塵不染。房梁上掛著很多雞鴨魚肉,下面的地上堆放著樹枝和枯葉,冉冉還在冒煙。原來制作臘肉最重要的壹步是煙熏。輕度煙熏火烤,時間長了肉會發黑,但特殊的煙味已經熏進去了。煙從煙囪裏散開,廚房裏的空氣很幹凈。”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廚房的煙囪直接通向竈膛,無法驅散熏魚的煙霧。所以房間裏的煙只能很微弱的從屋頂瓦片的縫隙中慢慢散去,不會影響廚房下面的工作。這樣做出來的內類不是焦黑色,而是金紅色,光亮、幹燥、堅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