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東遊祭祖,都住在沈陽故宮,稱為“駐蹕”。但歷代皇帝東遊祭祖時,也有“居”宮,鮮為人知。
“頤和園”曾經很壯觀。
清史學者李先生說,這座皇家宮殿叫“夏媛宮”,位於新賓永陵以西約7裏的村。
“頤和園”背靠龍崗山,面向紫蘇河。865,438+0棟,分為東、中、西路,主要建築集中在中路。中路建築有四座宮殿:第壹座為扶綏殿,共五殿,兩側三廳,殿前有三座宮門,宮門內有壹座懸花門,宮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五間宮室,扶綏殿是皇帝“居”期間處理朝廷事務的大廳;第二宮“玄順齋”,共五間,是皇帝的“寢宮”;第三宮,“趙典”,又稱“七殿”,是後妃居住的地方;第四宮是“皇家園林”。“夏媛宮”東路上的主要建築是“前兄之家”和“後兄之家”,是隨行太子居住和學習的地方。西路有“九間”、“山房”、“茶室”。
盛京將軍建造了“避暑花園”
關於頤和園建立的時間有許多記載。如《興景縣誌》說“夏園宮”建於清初;東北名勝軼事據說是清太祖所建,後改為“駐蹕宮”;有學者認為建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李先生認為,不僅這座宮殿在清朝康雍年間不存在,就連乾隆皇帝三次東巡祭祖時的“頤和園”也消失了。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八年(1743),乾隆皇帝第壹次東遊永陵祭祖時,營地就設在“古武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乾隆皇帝第四次東遊祭祖時,“駐紮”在“頤和園”。
乾隆皇帝曾用禦筆寫過壹首詩《扶綏殿》,陳述了修建“夏園宮”的原因。這首詩第二句的腳註說:盛京將軍魏勇在永陵附近建造了“頤和園”。魏勇是乾隆皇帝的侄子。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調任盛京(沈陽)將軍。清嘉慶四年(1799)五月,嘉慶帝上諭稱:盛京侍郎傅德在修建“夏園宮”中有功,賞銀1000兩。德福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十壹月被授予盛京(沈陽)工部侍郎。可以看到,盛京將軍魏勇命令盛京工部侍郎杜甫修建“夏園宮”,應該是在清朝乾隆四七年九月到四八年九月之間修建的。
天災人禍摧毀“夏日花園”
李先生說,清道光九年(1829),道光帝東遊祭祖,駐夏園後,再無皇帝東遊祭祖。當時清朝國力日衰,廢除了皇帝“東遊祭祖”的制度,“頤和園”每年都停止修繕。
清鹹豐七年(1857),“夏園宮”部分建築開始坍塌。興京(新賓)城的守衛鄂渾、郭樂明阿向盛京(沈陽)將軍提出,願以個人名義捐款修復“下元行宮”危樓。盛京將軍,清啟,立即奏至朝廷。鹹豐帝非常高興,敕令說:整修工程完成後,獎勵他們。然而,由於天災人禍,“頤和園”最終沒能逃脫毀滅的悲慘命運。
清光緒十四年(1888),紫蘇河水泛濫,毀壞了夏園宮前半部分的所有建築,如東西室、宮門、懸花門等,致使“扶綏殿”暴露無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入侵的俄軍入侵興靖,將“頤和園”作為兵營,隨意拆毀,撤退時壹把火燒毀了部分建築。如今,“頤和園”的遺址已經變成了耕地,只有壹塊“遺址說明板”,講述當年“頤和園”的模樣,喚起人們對漸行漸遠的歷史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