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從Xi地鐵事件說起

從Xi地鐵事件說起

?說實話,遇到這個誰都不好。坐地鐵,第壹次遇到壹個不懷好意的老頭,罵著打著,傘被壓壞了。然後壹個保安出現了,上來就把女孩拖了,導致她全身赤裸,幾乎全裸。

那之後呢。無良老人預見到事情的嚴重性,提前逃離。被保安拖了幾次後,女孩再次乘坐地鐵,到站後獨自離開。保安還在地鐵站工作。這件事發生在8月30日。這幾天,各大媒體都很關註這件事。隨著輿論的不斷發酵,事件終於有了結果。

其實我也不想評論這個事件,因為我最近太忙了,沒時間看新聞。今天終於有時間了,想上網瀏覽信息,放松壹下。突然看到這樣的新聞,很心痛。然後我發現網上流傳的視頻,打開壹看,就是我前面說的。按理說我應該退出看視頻,但是我拒絕了評論。這些評論引起了我的思考,想了想,覺得有話想說,就打開了。

評論大多是保安耍流氓,看美女,想占便宜。其實要我說,沒大家想的那麽復雜。就算保安想當流氓,為什麽要當眾扒女同性戀的衣服?女同誌上下樓,假裝檢查壹些必要的安全證明,不是更容易嗎?而且非常隱蔽,不太容易被發現。為什麽要在大家面前強行脫光衣服?

保安想把女孩從車裏拉出來,只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既然妳和老人有爭執,那就請在地鐵外面吵,不要在我工作的地鐵裏吵。妳的吵鬧會影響我的表演。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地鐵官方遲遲沒有發布涉事當天的視頻。只要不發布,事件只能是擾亂地鐵公共秩序。每個人都想多做壹件事,地鐵是政府辦的,特別註意這方面。

政績和名聲是中國古代官場最重要的考核標準之壹。如果壹個官員壹年處理100個案件,每個案件都是按照規章制度處理的,原告和被告都沒有異議。這個官員是好官嗎?抱歉,不是。《漢書》中記載,韓延壽在遇到遺產分配不均的問題時,任區區長時的做法是業內的典範。他沒有立案調查,而是把印章和緞帶放在壹邊,沒戴帽子就跑到大廳裏,和兩個因為遺產分配不均而對簿公堂的兄弟哭訴。他壹邊哭壹邊說:“都是我做官沒做好,才讓妳們兩兄弟為這事吵架。我不配當官。”兩兄弟看到這個傷心的大人,想到畢竟是骨肉同胞,決定撤訴。韓延壽哭走了兩個人就回去辦事了。這也是壹個非常著名的哭回來的官司。

早在西周時期,“采風官”這個職業就已經存在了。《詩經》中的“風”大多指的是民歌,都是這個官員收集的,其中包含了官員的線索。其實這也是周王室考察順風諸侯的重要手段。隨著中央集權政治的高度發展,民俗逐漸成為官員考核的重要指標。民風淳樸的壹個重要表現就是判刑少。到現在,已經演變成不止壹件事了。在今天,如果兩個人因為某件事想和公司爭執,公司裏的大部分上班族都會讓他們私下協商。情節不是特別嚴重的,沒人立案偵查。

回到Xi安女子地鐵事件,保安沒有報警,地鐵工作人員也沒有報警。因為就算報警,也就是吵架,拘留幾天,罰款的結局。但如果因為這件事,讓即將舉辦全運會的Xi安背上“民風彪悍”的名聲,豈不是大錯特錯?所以在地鐵上,保安不回去也知道老人和女孩之間誰對誰錯。趕緊下地鐵,別鬧了。妳再不停我就放掉,所以才有了視頻裏的壹幕。當然,我不是在為保安開脫。這個保安真的很呆。妳可以讓另壹個工作人員把女孩帶走,但是兩個人不能帶走壹個人?女生即使掙紮,也不壹定是全裸或者幾乎全裸。Xi地鐵相關部門沒想到事情會發展到這壹步。本來他們只以為地鐵乘客在吵架,沒想到Xi安這個城市被罵了。

另外,網上還有人在討論地鐵的管理問題。他們認為地鐵的運營方是國企,所謂的官辦企業。他們的特點是處理事情的能力差,不懂得變通。如果他們轉到私企來處理這件事,可能會更好。但我不這麽認為。私企真的是活的,在某些方面比政企有很大優勢。但是企業的類型不壹樣。地鐵是壹種必要的交通工具,Xi近1000萬人口中的大部分都依賴於它。無論是官營地鐵還是民營地鐵,都有很大的話語權。又不是我們去超市或者品牌店買東西。服務態度不好可以去另壹家。地鐵服務態度差。妳能換壹下座位嗎?

所以傷害要害部位的是老百姓,不管是政府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即使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地鐵或者修建地鐵,也會在壹定程度上存在“店大欺客”的現象。但是,我還是想說,這個說法值得提倡。既然整個政府陣營都變成了這種“僵屍”狀態,為什麽不開放市場,讓民間資本在這個領域分壹杯羹呢?雙方互不隸屬,讓“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看得見的手”在其基礎上進行調解。既不能讓官辦企業占主導,也不能讓民間勢力過度膨脹,把兩者控制在壹個合適的範圍內。因此,在激烈的競爭下,民眾將會受益,享受到便捷、廉價、舒適的出行環境,並得到雙方共建的保障。當然,我的提法難免幼稚可笑,或者說這種建議是前人提出的,已經成為業內眾所周知的話題。如果是這樣,那就太可笑了。

最後,我還是想告訴妳,出門還是小心點好,因為我們不知道會遇到什麽樣的人和事。遇到壹些事情之後,我們大多數人還是得不到自己應得的,就像地鐵女孩壹樣,得到的除了羞辱什麽都沒有。人們常說,歷史是滾滾向前的,但滾滾向前的車輪卻軋在我們這些普通人身上。汽車的轟鳴聲掩蓋了我們的哀號,司機只會在車不動的時候下車,然後嘟囔壹句“前面的路不好走,再換壹條吧。”說著,他又啟動了汽車,從壹聲嗚嗚轉向另壹聲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