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近幾代的祖上也都是紹興師爺。”
周恩來的祖先是宋代學者周敦頤,其後裔從中原遷至浙江,後定居紹興,並在紹興繁衍生息。周恩來曾祖父那壹代是第十六代。這個房間是五十。五十室祖師活到了96歲,家裏的大廳裏掛著“百年堂”的牌匾。周家都說老家是紹興福橋百年堂。中國人壹般是* * *壹家老爺爺,壹家五衣,五衣如路人。然而,周恩來家族是壹個曾祖父,每壹代都是壹個大家族。即使選擇了門,也要互相幫助,互相支持。這是為什麽呢?因為的曾祖父周不僅學識淵博,為人和善,而且高瞻遠矚,促進了家族的發展,深受後人的尊敬。
周(1791—1851)28歲的秀才,未能加入舉人和進士的行列,只得遠赴閩浙做了壹回錢谷的主人。晚年,周看到兒子周巧水年輕時因家境貧寒而患病。雖然他的孫子周昂君已經13歲(虛歲)考上了秀才,但還是決定不再讓他參加科舉考試,而是去學錢谷師爺。周為孫子選擇的職業,決定了周家幾代人的發展和命運。
1851農歷八月,病逝。同月,他的長子周橋水(周恩來的曾祖父)去世,年僅33歲。周恩來的曾祖母,紹興人樊氏,和她的五個兒子成了孤兒和寡婦。樊氏的五個兒子中,最大的只有15歲,最小的才5歲。的兩個弟弟範和正在江蘇考察窗簾行業,並帶著她的大兒子和二兒子來江蘇學習窗簾行業。在老年大學錢谷,老二不僅學了錢谷,還學了刑名。太平天國戰爭期間,兩兄弟承擔起養家糊口的全部責任,帶著三個弟弟來到江蘇學習戲劇行業。
1869年秋,周在淮安府接替了二哥周昂君的位子。1881年,周昂君病逝。他的小兒子周(的六叔)8歲,由二叔鄭仁壽撫養。周升官後,二叔在漕運總督署衙門做文案,是郵務署袁外郎、北洋政府大總統袁世凱的幕僚。1890後,的四叔周和的父親周以任隨叔呂孝和回到紹興研究錢谷。周壹根開始了三年的教師生涯,周壹能卻沒能學到東西。
從周家窗簾產業的歷史來看,基本上是從父、兄、公婆開始的。100多年來,周氏家族就是靠學而優則仕生存下來的。1964年8月,周恩來在與親戚交談時說:“我的曾祖父有五個兄弟,都搬到蘇北去了。我的學長、學弟、學妹、學長都是縣長,第五個不是。我祖父(四世)從紹興升為縣令。”
周恩來的生母是淮陰萬青選出的第12個女兒。萬慶軒的第14個女兒是周恩來的第五個姑姑。萬慶軒的祖父1814被任命為山陽縣令,代理淮安知府。萬慶軒在淮安、清河(今淮陰)、安東(今漣水)、鹽城為官三十余年,成績斐然。的繼母陳,出生在清河的壹個貴族家庭。1860年,撚軍火燒清河縣,陳氏大部分房屋被毀,才遷到寶應。周家敗亡後,1904年春,萬帶著陳、三兄弟和壹個雙腿殘疾的八兄弟回到娘家。
此時萬慶軒已經去世六年,萬家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活不長不好,於是壹家人搬到了陳園。當時陳家花園有14套房子,可想而知陳家的盛況。陳的父親,陳,是知識淵博的。在父親的培養下,陳在14歲時就能作詩作詞了。陳的母親是山東袁狀元的四小姐。袁小姐的三女兒嫁給了龔懷普,龔懷普原籍江蘇常州,後在山陽縣做錢谷主人。袁狀元的另壹個女兒嫁給了清河的萬李煜,他是萬慶軒的第八個兒子,周恩來的第八個叔叔。
的祖父從紹興遷到了江蘇,而的幾個叔叔則回到了紹興參加科舉考試,其中二叔周父、六叔周和三叔周被選中。周家到了江蘇還是嫁給了紹興人。的曾祖父、紹興同鄉王也在淮陰當教師,他們的子女也是早婚。王於1887年去世,王家遷回紹興。從65438年到0894年,長大後回到紹興,娶了王的兒子。
周恩來說:“祖墳在紹興,紹興的家譜上有我的名字。不得不承認我是紹興人。但我在淮安長大,滿嘴淮安口音,不得不承認我是淮安人。所以我說我是浙江淮安人,江浙人。都說紹興人不僅有祖墳和家譜,更重要的是封建家族的根在紹興。”
周家家風好,註重教育。
周恩來出生於壹個書香門第,有著悠久的家族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較高的文化修養。從小養成學習的習慣和自學能力,勤奮好學,善於博采眾長,知識面廣。但是,他和其他出身書香門第的人不壹樣。他有兩個母親,壹個親生母親和壹個繼承人母親,並且深受她們的喜愛。兩位母親性格迥異,他深受其影響。兩位母親的愛、善良和禮讓影響了周恩來的性格,使他在男人面前少了些野蠻,在女人面前多了些靈活。被愛的人,只有愛得更多,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由近及遠,愛家人,愛同學,愛朋友,愛祖國,愛民族。
過年前後,周家很忙。臘月二十三,大廳裏掛著壹幅畫像(祖先畫像)。十幾幅畫像都是專家精心繪制,男子身著官服,端莊肅穆。女方身著官服,面容姣好,舉止端莊;每個人看起來都容光煥發,光彩照人。周恩來的母親指著雕像,給周恩來兄弟壹壹講述了他們祖先的軍銜和功績,教導子女不要給家族丟臉,將來要建功立業,以此來孝敬祖先。她知道丈夫老實,老實,懦弱,把希望寄托在下壹代身上。過完年,直到農歷三月十八,雕像才倒下。這個儀式給年輕的周恩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0年後,淮安縣委的同誌帶了十幾張畫像進京,周恩來能壹壹認出,介紹給縣委的同誌。
周恩來的祖父活到了將近60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高壽。他當了壹輩子的老爺,也因此當上了知縣。周恩來出生後不久,由於他祖父的去世,他的家庭開始衰落。周恩來有壹個叔叔和兩個叔叔。叔叔沒有孩子的興趣,周恩來是長孫。兩個叔叔,壹個死於肺病,另壹個瘸腿,什麽也做不了。周恩來出生於半年前,他的第十壹個叔叔幹壹去世了。他的父母把他收養給了第十壹個叔叔幹壹夫婦。他是由他的繼母陳養大的。他稱繼母為自己的母親,稱親生父母為米歇爾·普拉蒂尼的養母。
的繼母陳,從小文靜秀才,年輕時守寡,將全部希望寄托在身上。她遵守家規,丈夫少喪後從不輕易出門,遇到矛盾糾紛從不糾結,處處隱忍,壹心只把周恩來帶大。陳的隱忍風格從小被耳濡目染,影響壹生。周恩來四歲開始讀唐詩,背唐詩,聽後媽講故事,比如“嶽少保朱仙鎮大捷”、“忠義虎門公殉難”、“梁紅玉擊鼓抗金”、“沈狀元抗日之勇”等等。這些故事給周恩來的童年留下了難忘的回憶。這種文化啟蒙,使他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從小就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煉。幾十年後,周恩來深情地說:“直到今天,我仍然要感謝母親給了我靈感。沒有她的愛,我不會走上學習的道路。”
生母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風格與陳截然不同。周恩來的爺爺萬慶軒在淮陰做官30年,淮陰有99套房子,占了壹整條街。祖父在周恩來出生的第二天就去世了。祖父有18個兒子,14個女兒,但只有17個長大成家。周恩來的母親是第12個女兒。萬從小受父親寵愛,不肯纏足,到家校圖書館學習,經常隨父親外出。她是萬家的“當家花旦”。他們結婚的時候,嫁妝是用兩條木船通過運河運到淮安的。從小受萬老師的影響,她學會了處理復雜糾紛的能力,有能力,有思想。據說,周、萬政府和親友之間發生糾紛時,只要萬家人來了就能解決。她很耐心的聽當事人說清楚情況再發表意見,所以考慮周到,合情合理,雙方都能心服口服。完了以後,人們至少會得到壹頓飯的獎勵,大家會邊吃邊在餐桌上談論糾紛或者其他家事。處理這些事情時,她經常帶著周恩來。糾紛的產生,要麽是因為“利”,要麽是因為“名”。復雜關系中的很多癥結和利益,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秘密。理智的周恩來自然理解世界的復雜性,並獲得了許多知識。周恩來說:“我的生母是壹個開朗的人,所以我的性格也有她的這壹部分。”事實上,周恩來不僅繼承了她母親開朗的性格,還學會了她處理矛盾的能力。因此,周恩來比他的同齡人早熟,見過世面,為人冷靜、通情達理、獨立。
1907年春,的母親萬在清江浦因勞累過度去世,年僅29歲。父親周紹剛(原名周藝能)在湖北出差,沒能見到他最後壹面。的祖母不顧周家的經濟狀況,保持著封建門第觀念,嚴格要求喪事照常舉行。比如棺材不僅要楠木,還要“十二花”;棺材要包五層麻七層漆,請和尚做道場;等壹下。楠木棺材都是借錢買的,沒有錢再做這些事了。萬夫人從不屈服,不達目的不罷休。周紹剛對很被動,最後只好把萬的靈柩暫時放在尼姑庵裏。周恩來對此非常反感。第二年7月28日,後母因貧窮和悲傷去世,她也是29歲。不怕流言蜚語,周恩來決定讓葬禮從簡,買了壹口薄薄的木棺材運回淮安,和繼父葬在壹起。這在當時是壹個偉大的舉動。他才10歲,是個有沖勁的人。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倡導移風易俗,喪事從簡,率先火葬,遺言不留骨灰。尋其根,此為源。他從小就痛恨官場的排場和虛偽。
兩位母親去世後,1908 11年6月,周恩來帶著兩個弟弟回到淮安與家人同住。母親去世後,父親外出打工跑腿,收入微薄,無力養活留在家中的三個孩子。周恩來的四叔周壹根經常從東北給家裏寄錢。五叔周,在淮安做包打聽,五嬸是十四嬸,經常幫幾個侄子。周恩來主持家務,時不時去當鋪典當家裏的衣服以維持生計。
從小受封建思想的折磨,他終於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的祖父周去世後,周氏家族開始走下坡路。但家族的舊習不改,還保留著官家的舊規舊禮。周恩來深受其害,並對此深惡痛絕。
家庭失去了主要的經濟來源,但還是需要尊嚴,禮物的規格依然不減。為了撐起門面,萬不得不借錢娛樂,後來又典當衣服來應付。萬的馬前卒衣經常把年輕的帶在身邊。周恩來童年給人的第壹個深刻印象,就是那種靠典當、借錢支撐門面的破落官家的虛榮心態和刻板印象。
1904年,周恩來的父親和18個叔叔買了壹張彩票,中了壹等獎,是10000元。從小就愛講排場的我媽,高興得昏了頭。彩票在武漢,我媽坐船去武漢換的,壹路走著玩。當我得到它的時候,我買了壹件皮大衣,壹個留聲機,這個的禮物,還有那個的東西。回家之前,我花了壹部分。我壹回家,債主就來討債,親戚朋友都來祝賀。他們留下來吃喝玩樂。由於負擔不起,母親和丈夫帶著6歲的和的兩個弟弟以及陳住在父母家。此時萬慶軒已經去世6年,萬家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家裏人多,事多。嫁出去的姑娘,潑了水,壹家人只好搬到陳花園14房。很快錢花完了,老公又去湖北打工了。中彩票真是曇花壹現。這是周恩來童年留下的第二個深刻印象。後來,他對親戚們說:我當上總理後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取消抽簽。他取消抽獎只是為了擺脫不勞而獲的想法,反對靠運氣生活。
1907年,的生母去世,祖母不同情周家的處境,堅持要大辦喪事,糾纏不休。這是周恩來小時候留下的第三個深刻印象。
兩年內失去兩個母親對周恩來是壹個巨大的打擊。周恩來在淮陰住不下去了,只好帶著兩個弟弟回淮安馬旭巷,和八寶、巴巴住在壹起。他今年10歲。貝貝是瘸子,什麽都不會,不能出門,也不在乎。八位母親和他們7歲的兒子以及周恩來兄弟住在壹起,壹家六口。八娘是女人,不能出門,周恩來成了家庭中的重要人物。要麽把房子拿出來,要麽找親戚借錢住,就像過了幾年!有時候在外工作的思博寄回壹筆錢,馬上還債。負債累累,經常有人回家要債要利息。周恩來經常到處典當和向親戚朋友借錢。在1918,周恩來聽到貝貝在日本去世的消息。他在日記中寫道:“我覺得我家沒有急男人。我該如何處理善後事宜?”這幾年,八寶和巴巴受夠了。債務天天壓著,沒錢。飯要吃幾口,吃完了就賣光了。沒地方借,也沒地方開信用。不要說沒面子,就是他們不要臉向別人要吃的,恐怕也沒地方要。貝貝雖然老死,但他曾經如何用壹筆錢來治病?簡直是窮。”這段話充滿了淚水,顯示了周恩來在淮安的生活。
周恩來最不喜歡也最頭疼的就是家庭生活太艱難,還得講究禮儀。在墻上貼壹張紙,上面寫著親人的生日和紀念日,每天都要去,要帶禮物。就算借錢也要送禮,不僅要送禮還要磕頭。因為周恩來是晚輩,也是家裏唯壹重要的人物,他必須做所有這些事情。去奶奶家要走30英裏,還要坐船過河。夏天陽光明媚,冬天沒有車坐,沒有動物騎,只能兩條腿走路。連吃飯都難,這排場都要講。他討厭虛榮和炫耀。但當他遇到困難時,他只能向親戚借錢。為了生存,周恩來不得不與封建家庭打交道。沈重的負擔讓少年周恩來常常感嘆:“這個家真的好難啊!”
短短幾年,家裏發生了這麽大的變化。可想而知,這對年幼體弱的周恩來是壹個極大的刺激。他想離開這個家,離開這個令人窒息的環境。他不斷給在東北工作的“四叔”周寫信求助。機會來了。1910年春,他的三叔周益謙從東北回到淮安做生意,他帶著他到遼寧鐵嶺的殷罡學院讀書,在那裏工作。半年後,周恩來去了沈陽,和他的四叔壹起生活和學習。從此,周恩來開始了新的生活。在沈陽,周恩來進入新建的奉天六班小學(後更名為東關示範學校)。辛亥革命後(1911),年僅13歲的周恩來率先剪掉了留下的辮子,響應和支持了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
周恩來的革命性舉措不是偶然的。這是基於他對家庭和社會的理解。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我們可以從壹滴水中認識海洋,從壹個家庭中認識社會。他憎恨這個封建家庭,然後是這個社會制度。雖然當時他的認識並不明確,但他希望改變現狀。所以當他聽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後,立刻從中看到了希望,立刻響應,剪掉了頭上的辮子。
周恩來對封建制度有著深刻的痛苦,對孔孟之道的危害有著深刻的認識。正是因為這段經歷,他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就把改造社會作為自己的責任。他說,學生應該“受到充分的教育,成為偉大的人,並在未來承擔國家的艱巨責任。”五四運動爆發,喊著“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他積極參加,當了領袖。隨著他堅定* * *生產主義的信仰,投身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對舊家庭、封建思想、封建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知道封建主義在中國根深蒂固,不是壹天就能消滅的。他知道封建主義在中國影響很廣,不是壹代人能消滅的,所以對封建的東西有高度的警惕。周恩來深知改造社會的艱難,時刻警惕著舊習的侵蝕,壹生保持著壹個勤勞誠實的生產者和革命者的本色。
防止師爺文化的影響,倡導“五俗”
周恩來從不隱瞞自己的出身。他在教育幹部時設身處地,說:“以我為例吧。有人問我是哪裏人,我說我原籍紹興,江浙淮安人。妳為什麽這麽大驚小怪?因為我的兄弟和表兄弟都是紹興人,所以我不得不說我原籍是紹興,不然會有想擺脫這層關系的嫌疑。我出生在淮安,爺爺是淮安縣令,爺爺是淮陰縣令,現在有家人在淮安。如果我不說我出生在淮安,我和他們的歷史關系就無法解釋清楚。把壹個人的歷史關系解釋清楚沒有壞處。無論現在的情況如何,過去的歷史是無法抹去的。經過革命訓練,我當然不再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但我應該說我是革命知識分子,但寫歷史不能抹殺過去。"
周恩來不僅嚴格要求自己,而且總是這樣教育幹部和後代。他主張過“五關”。這“五俗”就是思想風俗、政治風俗、社會風俗、親屬風俗、生活風俗。1963在中共中央和直屬機關國務院負責幹部會議上作報告,專門講了這個問題。在談到社會習俗時,他說:“壹般來說,我們總是談到思想和政治習俗,我特別提到後三種習俗,因為中國是壹個極其復雜的社會,我們還有改造它的任務。在這個社會裏,舊封建資本主義的習慣勢力很容易影響妳,汙染妳,腐蝕妳。如果妳失去了警惕,這些東西就會乘虛而入。因此,改造社會的任務十分艱巨,領導崗位上的同誌們的擔子更重了。”
周恩來說:“第四關是親戚關。不僅是直系親屬,還有家人和親戚。對於親戚來說,是妳影響他還是他影響妳?壹個領導幹部首先要回答和解決這個問題。”周恩來沒有自己的孩子。由於他來自壹個大家庭,新中國成立後他成為總理,65,438+000多名親屬來看望他或要求解決困難或來看望他。周恩來壹直把家庭事務視為社會問題的壹部分,從不把家庭的責任推給社會。為了做想讓他解決更好工作的親戚的工作,他專門召開了壹次家庭會議。他在會上對這些親屬說:“我們* * *生產黨是唯物主義者,要認清家庭之間的關系。問題是靠不靠譜。但是,我們不能像國民黨那樣搞裙帶關系。想靠我給妳找個好東西,這個我做不到。只能靠自己,自力更生。”大約在1950左右,周恩來的許多親戚失去了工作,沒有了生計,所以他們寫信給他尋求幫助。周恩來建議他們向當地政府登記,根據他們的能力被當地政府雇用,以便為人民服務。“自力更生,為人民服務”是他改造舊家庭的目標。
周恩來對他的親戚很嚴格,制定了十條家規:1。年輕壹代不能丟下工作來看我。2.所有新來者都將住在國務院招待所。3.大家都去食堂排隊買飯。有工作的付飯錢,沒工作的付飯錢。4.以家人身份去電影院和劇院買票,不要用招待券。5.不請客送禮。6.妳不允許使用公共汽車。7.在妳的個人生活中,不要要求別人做任何妳能做的事情。8.生活應該艱苦而簡單。9.不要在任何場合談論妳和我的關系,也不要炫耀自己。10.沒有私利,沒有特殊化。
在大家爭相進入大學的時候,支持侄女初中畢業後進入師範,並鼓勵侄子周參軍。“文革”爆發後,大批學生下鄉插隊。這個時候,當兵就成了壹件好事。他鼓勵他的侄子周和侄女去農村當知青。他的侄子侄女都已經按農村正常程序被部隊招了,但他得知後動員他們回農村。他說:把好東西給群眾。他動員弟弟周恩壽率先退休。弟弟有六個孩子,生活比較困難。他每個月從有限的工資裏拿出200元供養弟弟,不讓他向單位伸手,也不給國家增加負擔。
在談到生活時,周恩來說:“在物質生活方面,我們的領導幹部應該知足,覺得自己的物質待遇夠了,甚至太多了,覺得越少越好。如果人們給我們更多,他們應該感到不安。我們應該把艱苦樸素作為我們的美德。這樣,我們就會感到舒服,在個人身上省錢,為集體增加福利,為國家增加積累,更快地把我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精神生活方面,要把全部身心放在* * *生產事業上,關心人民疾苦,思考世界前途。這樣,我們的政治責任感就會增強,精神境界就會高尚。”
周恩來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帶頭移風易俗,堅決反對重建祖墳,壹直主張平墳深埋。1964年,周恩來派人鏟平其父、嶽母在重慶的墳墓和淮安的祖墳,將棺木深埋,並為當地農民開墾了原有的墓地。去世後,鄧根據遺願,派親戚到紹興平祖墳,安葬棺木。周恩來沒有保留骨灰,他們的骨灰撒在祖國各地。鄧去世後,他的骨灰撒向大海。
周恩來壹生都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是全黨的楷模。他與舊家庭和舊制度徹底決裂,拋棄了舊家庭和舊制度中落後腐朽的東西。他身上表現出來的是黨員的作風和風範。
文/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