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長安,驪山如壹堆錦繡,山頂華清宮大門依次打開。紅塵裏騎著公主笑,沒人知道是荔枝。
荔枝產於南方,加上物以稀為貴的世界法則,荔枝在中原被視為珍寶,壹顆難求。荔枝的保質期只有幾天。唐朝楊貴妃在長安吃到的鮮荔枝是南方哪裏來的?這和唐朝的驛站有什麽關系?
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愛情故事自白居易的《長恨歌》起便深入人心,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典故之壹。唐玄宗為了贏得心愛女人的青睞,不惜重金從遙遠的南方運來新鮮的荔枝。
白居易任四川南濱知府時,當地出產荔枝,是壹大樂事。此外,他又命畫師畫壹幅荔枝圖,自己作序。在這篇序言中,他總結了壹個事實,那就是在1000多年後的那個時候,荔枝的保存時間和今天差不多:離開這根樹枝,壹天變色,兩天變香,三天變味,四五天後色香味全無。
荔枝不產於地處中國心臟地帶的長安,壹定來自長安南部。這個盛產荔枝的南方,大概不外乎以下幾個:第壹,福建;二是兩廣;第三,四川。關於楊貴妃和荔枝的故事,記載在新唐最權威的史料《楊貴妃傳》中。可惜它沒有提到荔枝的由來,只說:妾愛荔枝,必有所生,所以騎行千裏,口味未改。她已經到達首都。
那麽,現在留給我們的問題是:楊貴妃微笑的荔枝從何而來?
唐代驛站
要了解楊貴妃最愛的荔枝是從哪裏來的,首先要了解唐代乃至整個古代中國的交通狀況。先秦之前,諸侯國四分五裂,各個國家的疆域都不大,首都到所轄地方的距離也不會太遠,所以當時並沒有系統的國家交通體系。到秦始皇統壹中國的時候,壹個完整的帝國誕生了。要統壹政令,壹個必要的前提是必須有強有力的手段保證政令從帝都暢通到最遠的邊疆。此時,驛站作為帝國統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運而生,並在中國延續了2000年。
從秦到唐,近1000年過去了,驛站制度在這近1000年間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完善。據史料記載,唐代的驛站制度主要沿襲漢代,在全國各地被稱為官道的交通要道上,每隔三十裏就有壹個驛站。據統計,唐初年至唐玄宗年間,全國共有驛站1,639個,其中水驛260個,陸驛1,297個,水陸驛86個。貫穿中國古代的驛站制度,在唐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唐代的驛站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發達。
在發達的驛站體系下,這些神經般的驛道將帝國的心臟長安與帝國疆域的各個角落緊密聯系在壹起。自古以來,郵差所騎的驛馬都要在馬頸下掛壹個特制的鈴鐺,以便在郵差還在馬上飛奔的時候,下壹站的郵差從遠處聽到鈴聲後,就可以提前開始做準備,以最快的速度把要傳達的消息或者要運輸的小件物品送到下壹站。
這種忙碌有序的景象,是中國古代常見的日常景象。在驛站最多、郵路總長最長的唐代,當時的許多詩人都把它寫進了自己的作品,從而以另壹種更生動的形式給我們留下了生動的歷史信息,如王維的《十裏壹馬,五裏壹鞭》,《岑參壹帖又壹帖》,《壹帖騎如星河》,趙薇的《鳥聲暖》。
國家對驛站的管理,不僅是在各地平均設置驛站,還用法律手段明確規定了驛站傳遞文件的速度:普通文件、物品,壹晝夜行程180裏;緊急公文、物品,根據緊急程度,最多300裏到500裏不等。我們在看壹些歷史小說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所謂的八百裏加急文件。最緊急的文件以壹晝夜800英裏的速度來了。但在唐朝,驛站裏沒有這樣的速度,他們最快的速度是壹天500裏。
在明確了楊貴妃時代人類速度的極限只能等於或小於每晝夜500裏,而美女所鐘愛的荔枝只能來自福建、廣東、廣西和四川之後,我們現在可以估算得出壹個結論:只有從離長安最近的地方采摘的荔枝,才能被壹只四蹄的牡鹿馱著在古驛道上歷盡艱辛, 從而在這些精致脆弱的果實香消玉殞之前,抵達位於帝國腹地的長安。
荔枝的三個家
這些年來,幾乎每壹個盛產荔枝的地方都試圖將自己與楊貴妃聯系在壹起。雖然候選人很多,但真正勝出的地方只有壹個。
壹種是福建的,也就是楊貴妃吃的荔枝來自福建。福建最著名的荔枝品種是陳子。宋代有壹個叫蔡襄的福建人,寫了壹本荔枝專著,認為福建產的荔枝天下第壹,其產地在張復也很有名。看看今天的中國地圖,妳會發現江西、湖北兩省隔在福建和長安之間,廣東、廣西則隔著湖南、湖北兩省和長安。從表面上看,福建和廣東、廣西到長安的距離似乎差不多,其實不然。唐代國家地理官員李繼孚從福建到長安。他的路線是繞過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大致路線是福州、溫州、寧波、紹興、杭州、常州、揚州、淮安、盱眙、蘇州、商丘、開封、鄭州、洛陽、靈寶、潼關、長安。這樣壹圈折騰下來,就算每天250公裏,也要10多天。需要10天運輸的荔枝,顯然是不能食用的。因為,就連因為《誰不說我的家鄉好心情》而對閩中荔枝贊不絕口的蔡襄,也沒有說楊貴妃的荔枝來自福建,而是可憐楊貴妃,感嘆她是欽差公主,卻不吃福建的荔枝。
二是兩廣論,即楊貴妃的荔枝來自兩廣。這種說法最原始的依據是唐人李兆國《十譜》:楊貴妃生於蜀國,愛吃荔枝。生在的人,尤其是那些比舒更優秀的人,所以他們每年都向前疾馳。
所謂的南海,即南海縣,隸屬於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廣州。無論是唐代還是今天,廣東的荔枝都在增城、從化、茂名、湛江等地繁盛,其中茂名是荔枝的起源地之壹。廣東最有名的荔枝品種叫妃子笑,名字據說是楊貴妃曾經對著果子笑過。在廣西,北海、容縣、藤縣、百色等地最為豐富,產量和品種僅次於廣東,居全國第二。還是《元和縣誌》提供的珍貴史料,使我們能夠清晰地繪制出楊貴妃時代兩廣到長安的路線。以茂名為例,古代中原深入兩廣要先後經過廣州、昭關,然後翻越崎嶇的大玉嶺,這是壹個天險。蘇東坡從海南回中原翻起這座山時,曾在嶺上與壹位老人交談,為之嘆息。他寫了壹首詩,請翁達裕令住在那裏,他曾看到幾個人南遷。可見這座山是中國古代阻隔南北交通的屏風。過了大玉嶺,到長安的路線轉向東,進入江西,經贛州到達南昌唐朝,稱為洪州。然後從南昌經九江到達武昌、漢陽,再經安陸到達隨州,從隨州西行到長安進入陜西。相對於福建到長安的路程,這段路程確實短了壹點,但以每天250公裏的路程來算,大概需要9到10天,也無法保證荔枝安全送達帝都長安。所以兩廣的理論經不起推敲。
兩廣倡導者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提出了兩個假說:壹個假說是楊貴妃吃的不是新鮮的荔枝,而是用荔枝制成的酒,在兩廣的荔枝產地制成,然後通過驛道運到長安。但如果是荔枝酒,就不需要急了,反正也不會用急件寄到長安。第二種假設是荔枝成熟時,把整個荔枝砍下來,枝葉全部運到長安。因為荔枝還長在樹上,雖然荔枝樹被砍倒了,但這種方法的保鮮期比從樹上摘下來的新鮮荔枝要長。但這種假設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二:第壹,唐代的驛道不如今天的高速公路,很多路段都是崎嶇的小路,在茫茫叢林中穿行。壹棵結了果的成年荔枝樹,至少有幾米長的枝幹,要給運輸增加很多麻煩,減慢速度。增加的保存期和較慢的運輸時間抵消,壹點優勢都沒有;其次,如果荔枝整樹真的運到長安,那麽杜牧也不能說紅塵中的騎妾是在笑,也沒有人知道那是荔枝。
三是巴蜀說楊貴妃的荔枝來自四川。我覺得這也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說法。巴蜀說,正史雖然沒有證據,但壹些比較嚴肅的野史記載得很清楚。比如宋代的賀麟尤魯寫的壹本書,說:唐朝皇帝騎紅塵笑的時候,說是魯融生的,於是杜子美就想起了魯融摘荔枝的那句話。
另外,對家鄉福建的荔枝贊不絕口的蔡香也認為楊貴妃吃的荔枝是四川的。那麽,這些荔枝是從四川的哪裏運到長安的呢?以下兩個地方都有可能,那就是四川涪陵和四川合江。在今天的合江和涪陵,有兩條飄著清香的古道作為歷史見證。
壹條飄香的古道
只要不剝開荔枝的殼,根本聞不到鮮艷的水果味。不過在四川,有兩條路曾經因為楊貴妃的荔枝而出名。這是兩條古老的交通要道,曾經是這個內陸多山省份與外界溝通的重要途徑。今天,當妳走在這兩條古道上,壹旦想到楊貴妃所鐘愛的荔枝就是從這裏到了遙遠的長安,妳很快就會看到壹派驛馬奔騰、馬蹄翻飛的景象。
杜甫流放四川期間,遊歷今宜賓。他在壹次宴會上吃了新鮮的荔枝,於是寫了壹首詩,說春酒比紅荔枝更重要。當時的宜賓叫戎州,管轄面積遠遠大於今天的宜賓。在與容州相鄰的郡縣中,生活在下遊的合江是壹個有著兩千年歷史的古郡縣,也是四川最重要的荔枝產地,楊貴妃的荔枝可能就是從這裏運到長安的。楊貴妃是四川人,父親在四川做地方官多年。正是在四川,她吃到了荔枝,楊貴妃舍不得忘了荔枝,以至於後來唐玄宗不惜以人和金錢為代價,為博美而笑。
合江有幾種著名的荔枝,如江沙蘭、呂岱、提托等。這裏是世界上緯度最高的荔枝種植區,果實成熟比沿海的廣東、廣西、福建晚兩個多月。當沿海的荔枝早已消失,這裏的晚熟荔枝也逐漸成熟。
合江位於長江之濱,歷來是交通要道。當時從這裏采摘的荔枝,經過瀘州、隆昌、資中、簡陽,然後到達成都,再從成都北上,也就進入了著名的蜀道古道。李白曾感嘆蜀道難上天,說四萬八千年過去了與秦賽沒有聯系。事實上,這只是詩人的誇張。從歷史上看,從先秦時期開始,雖然有山,但山與山之間、山與山之間有連接川陜的密道。這條古道從成都向北,經過德陽、綿陽、梓潼,翻越大小尖山,經過廣元棋盤,出川,再沿包河過石門,翻越秦嶺,到達長安。為了楊貴妃心愛的荔枝,那些身強力壯的郵差和驛馬每天以250公裏的速度疾馳,大概需要4到5天才能到達長安。
多年來,合江流傳著壹種荔枝保鮮方法。相傳是楊貴妃運輸荔枝時發明的:將剛采摘的荔枝裝入壹個大竹筒中,然後用濕泥封住竹筒,借竹子的生命力延長荔枝的保鮮期。在合江采訪期間,我請教了從事荔枝研究20多年的縣農站工程師沈先生,得到了他肯定的回答。當然,這是否真的是從唐代流傳至今的民間保存術,還有待考證。
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寫道:荔枝生於三峽之間。巴基斯坦就是今天的重慶,歷史上屬於四川,峽指三峽。白居易寫這篇文章的南濱,就是今天的石柱,在重慶。這說明重慶的石柱地區也是唐代荔枝的產地之壹,雖然今天在這些地方已經很難找到荔枝的影子了。蔡襄認為,楊貴妃的荔枝原產於四川撫州,也就是現在的重慶涪陵。很長壹段時間,石柱都是涪陵下轄的壹個縣。
從涪陵運到長安的荔枝,經過了另壹條古道,這條古道甚至因為楊貴妃運過荔枝而改名為荔枝道,其基本路線在明代學者的著作中有明確的標註,即涪陵墊江梁平達州銅川宣漢賈偉通江長石鎮八鄉寧陜長安。荔枝路全長約1000公裏,裏程和合江到長安差不多,4到5天。210國道建於20世紀50年代,沿著秦巴山區群山之間的老荔枝路。在萬源縣所屬的長石鄉,有壹座海拔10多米的古松。這棵立在荔枝路旁邊的大樹,據說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松樹附近,曾是荔枝路上的古驛站。也許在很多年前,當這棵松樹還是壹株幼苗的時候,那些勇敢的郵差們騎著急如閃電的驛馬,載著壹個國王對自己美貌的恩寵,匆匆走過古道。這些驛馬和郵遞員,他們正在進行壹場與等待期的接力賽。為了這顆小小的鮮紅果實,這個名為大唐的帝國,留下了深刻而生動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