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銀芽,據說是當年禦膳房為了拍慈禧太後的馬屁而創立的壹道菜。在慈禧太後晚年的時候牙齒不太好,而又喜歡吃豆芽和雞肉,雞肉塞牙,禦膳房的廚子就想到了豆芽裏面塞肉,這要是做好了肯定能得好多賞賜,做法是先把雞肉剁成肉泥,用濕潤以後的白線在肉泥裏滾動,最後用針慢慢的穿過豆芽。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鹹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鹹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後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後,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後(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後卷簾歸政。
主戰求和
慈禧的壹生,經歷了從1840年至1900年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5次戰爭。第壹次鴉片戰爭,她還是壹個5歲的孩子。第二次鴉片戰爭,她已是鹹豐皇帝的懿貴妃。以後的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她則是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從慈禧的主戰與求和,可以看出慈禧與帝國主義關系的變化。
1860年9月21日,清軍在八裏橋之戰中遭到失敗,英法聯軍進逼北京,鹹豐決定逃往熱河避暑山莊。當鹹豐即將出發的時候,懿貴妃極力諫阻,請求鹹豐留在北京,繼續抵抗。為此,她觸怒了鹹豐,差壹點引來殺身之禍。奕?與英法聯軍簽訂《北京條約》,懿貴妃深以為恥,勸鹹豐廢約再戰。因為鹹豐病危,只好作罷。
1885年2月,法軍攻占諒山,慈禧轉向主和。鎮南關的失守,慈禧更喪失了對戰爭勝利的信心。授權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的英國人金登幹到巴黎與法國外交部秘密議和。1885年4月4日,授權金登幹與法國政府簽訂《巴黎停戰協定》。6月9日,又授權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簽訂《中法新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