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壹篇關於土著文化的論文需要哪些方面?
中西飲食文化差異。飲食觀念、口味、營養:由於中西哲學的差異,西方人在飲食上重視科學,也就是營養。因此,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準則,吃飯就像給壹臺生活機器添加燃料,尤其註重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各種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得當,熱量供應是否恰到好處,這些營養成分能否得到適當的供給。這些問題是大學在烹飪方面提出來的,菜的色、香、味都是二等要求。即使是西方首屈壹指的美食大國法國,雖然其飲食文化在很多方面與我們相似,但在營養方面,雙方已經拉開了距離。中國的烹飪技術“五味調和”旨在追求美味。在加工過程中,熱炒和長時間的文火攻擊會破壞菜肴的營養成分。法式烹飪雖然也追求美味,但同時也不忘“營養”這個前提。他們不想放棄營養,追求美味。特別是在60年代,現代烹飪思潮特別強調養生和減肥,從而追求清淡少油,強調使用新鮮的原料,在烹飪過程中強調保留原有的營養成分和原味,所以蔬菜基本都是生吃。因此,西方飲食對營養的重視是普遍的。平心而論,談營養也觸及了中國飲食最大的軟肋。雖然我們註重食療、食補、食補,重視通過飲食養生強身,但我們的烹飪以追求美味為首要要求,導致很多營養成分在加工過程中流失。這幾年中國廚師參加世界烹飪大賽,壹道菜的營養成分都列得清清楚楚,但我們生產不出這種材料。被問完問題,我傻眼了,迷茫了,吃了大虧!我們壹直把追求美食作為吃飯的首要目的。民間有句諺語:“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雖然人們在稱贊食物時總會說“色香味俱佳”,但這是因為我們的感覺器官“眼、鼻、口”是按照這個順序排列的。人對“色、香、味”的內在感受,從來都是“味”。西式烹飪講究營養而忽略味道,至少不是以享受味道為首要目的。他們吃冷飲,冰鎮的酒裏加冰塊。遍布舌頭表面的味覺神經壹旦被激冷,就大大失去味覺敏感度,逐漸變得無法分辨味道。血淋淋的牛排,大白魚,大白肉,生蔬菜,煮豆子,煮土豆,雖有“味”卻不入“道”,這些都反映了西方人對味道的忽視。他們拒絕使用味精,足以證明這壹代屬於不懂味道的人,他們不是懂味道的客人!基於對營養的重視,西方人生吃蔬菜較多,不僅有西紅柿、黃瓜、生菜,還有白菜、洋蔥、西蘭花。所以他們的“沙拉”就像壹盤兔子飼料,讓我們很難接受。現代中國人也講營養保健,知道蔬菜壹旦加熱,維生素就會被破壞,所以提倡用猛火炒。雖然這樣也降低了維生素的含量,不會完全流失,但是比兔飼料好吃多了。因此,中國的現代烹飪以營養和口味的最佳平衡為目標,這當然屬於“中庸之道”。2.烹飪的隨意性和規範性:西方人在飲食上強調科學和營養,所以烹飪的整個過程都是嚴格按照科學規範進行的。從紐約到舊金山,牛排的味道都是壹樣的,牛排的配菜只限於西紅柿、土豆和生菜。此外,標準化烹飪要求添加的調料量精確到克,烹飪時間精確到秒。此外,《海外文摘》第壹期1995刊登的《在荷蘭吃飯》壹文也描述道“荷蘭的廚房裏配有秤、液體量杯、計時器和量杯,調料架上排列著數十個大小壹致的調料瓶,就像壹個化學實驗室。”中國的烹飪完全不同,不僅各大菜系各有風味和特色,而且同壹菜系使用的配菜和調料的搭配也會根據廚師的個人特點而有所不同。即使是同壹個廚師做同壹道菜,雖然各有各的方法,但也會根據季節不同、場合不同、食客身份不同而調整。另外由於廚師自身臨場情緒的變化,會做壹些即興發揮。所以中國的烹飪不僅不強調精確到秒和克的標準化,還強調隨機性。食品加工的隨意性,首先導致了中國菜單空間的反復擴大:原料、刀具、調料、烹飪方法的多樣性,然後交叉組合,壹種原料可以做成幾種甚至十幾種、幾十種菜肴。比如最常用的生雞肉,在廣東廚師手裏,可以做幾十道甚至上百道菜。其他原材料也是如此。因此,在盛產某種原料的地方,往往可以用這種原料制作宴席的桌子,如北京的“全鴨宴”,延邊的“全狗宴”,廣東的“全魚宴”、“全蠔宴”,長沙李和生的“全牛宴”,北京壹些清真飯店的“全羊宴”,北京砂鍋居的“全豬宴”,處處體現著中國烹飪。3.用餐方式和餐具:用餐方式方面。在中國,無論什麽樣的宴會,大家都圍坐在壹起,共用壹個座位,美味的食物放在桌子的中間。它不僅是壹桌人享受的對象,也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飯桌上,中國人喜歡互相勸酒,夾菜,舉杯同樂,十分和諧有趣。在西方,情況就不同了。當他們聚在壹起吃飯或招待客人時,他們不像中國人那樣熱情,客人和主人也不那麽禮貌。西方人更註重個體獨立,各吃各的,在中國沒有興趣和別人聊天玩樂。中餐上的菜豐富多樣,壹般是8或10菜,12菜。品種多樣,從主菜到湯,到甜點,到水果,點單也很講究。西方人以牛、羊、豬排等為食。在餐具方面,差別就更明顯了。眾所周知,中國人,包括壹些亞洲黃種人,用筷子、勺子和碗吃飯。西方人則相反,他們把食物盛在盤子裏,用刀叉立即吃,而喝湯則用特制的勺子。筷子和刀叉是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餐具。筷子和刀叉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智慧。筷子在古代被稱為筷子,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禮記》、《荀子》和《史記》中都提到了筷子。在《韓非子》中,特別提到了以奢侈聞名的紂王,他用“朱湘”吃飯。浙江大學尤教授認為,東西方飲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差異與環境有關,筷子應該起源於有竹子的地方。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從竹音。”正好驗證了這樣壹個結論。筷子的特點是“以不變應萬變”。期待壹個夾子就能把扁的、長的、短的、硬的、軟的筷子都夾起來,很神奇。這壹直讓中國人感到自豪,並將其視為進步的象征。刀叉的出現比筷子晚得多。根據尤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與古代歐洲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立即用刀子生活,經常把肉煮熟,切開來吃。在城市定居後,刀叉進入家庭廚房,不用隨身攜帶。但是直到大約18世紀才有了四叉。所以西方使用刀叉只有四五百年的歷史。相對於筷子的簡單,刀叉的種類繁多,屬於特殊工具,但這種“特殊”往往被中國人所忽視,因為它往往表現出“極大的巧思”。回到餐桌上,也許我們可以輕松地處理燉大豆豬蹄。壹旦我們遇到牛排,我怕筷子會感到羞愧。刀和叉然後顯示他們的專業知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筷子刀叉和思維方式的關系很難下結論。但說用筷子更有利於鍛煉思維能力,是有科學依據的。科學家從生理學角度提出了壹項關於筷子的研究成果,得出結論:用筷子吃飯時,人體的30多個關節和50多塊肌肉都要受到影響,從而刺激大腦神經系統的活動,使人行動靈活,思維敏捷。毫無疑問,科學原理就藏在筷子裏。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日本記者采訪時也有過非常精辟的表述:“中華民族是壹個優秀的民族,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使用筷子了。如此簡單的兩件事,卻奇妙地運用了物理學中的杠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們幾乎都能做,也不怕高溫和寒冷。太有才了!”4.用餐禮儀:在禮儀方面,中國人和西方人更不同。在中國古代,在用餐的過程中,有壹套繁文縟節。《禮記·曲集》曰:“共食不飽,共食不擇手,飯不放,……無所得,飯不舉,……食之,客跪於前,主離客而坐。”這段話的大意是:壹起吃飯的時候,不能只壹個人吃。如果妳和別人壹起吃飯,妳必須檢查妳的手。不要把多余的米飯放回鍋裏,不要獨占食物,不要把熱騰騰的米飯扇起來。吃完後,客人要起身收拾桌子上的菜,交給主人。主人會起身讓客人不要工作,然後客人就坐。其中壹些禮儀在現代也是必要的。在西式宴會中,主人通常只給客人上壹道菜,其余的由客人自己吃。如果客人不要,又不方便強迫別人吃,也不要按照中國人的習慣頻繁給他們敬酒、夾菜。吃飯時不要出聲,但客人要註意欣賞主人準備的飯菜。如果妳與人交談,妳只能與妳的鄰居交談,而不是與遠方的人交談。5.中西餐的未來展望: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們壹出生就開始品嘗中餐,所以對中餐或多或少有些厭倦。同時,我們現在處於經濟全球化的形式。西餐的進入讓我們有了新鮮感,開始習慣出入西式快餐店,品嘗不同於中餐的西餐或西式快餐。但中國人的飲食觀念和習慣畢竟與西方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決定了中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基礎地位,絕不會因為西餐的介入而改變。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西餐在中國會越來越受歡迎,但對於大多數人的生活來說,它只能是壹種“調料”,永遠不會有中國人以西餐為主食的那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