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班級開主題班會,主題是:人人,有什麽文章嗎

班級開主題班會,主題是:人人,有什麽文章嗎

給壹些資料,身為班長自己設計吧

中國人該不該過愚人節

伴隨著三月的離去,又壹個西方的節日同四月壹塊朝我們姍姍走來,這便是愚人節。

愚人節也稱萬愚節 ,是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的傳統節日 ,當然如今也已經落戶中國。愚人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關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壹種說法認為這壹習俗源自印度的“詮俚節”該節規定,每年三月三十壹日的節日這天 ,不分男女老幼 ,可以互開玩笑 、互相愚弄欺騙以換得娛樂。較普遍的說法是起源於法國。1564 年 ,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決定采用新的紀年方法——格裏高歷法 ,以壹月壹日為壹年的開端 ,改變了過去以壹 日作為新年開端的歷法。新歷法推行過程中 ,各地有不少頑固保守分子仍沿襲舊歷 ,拒絕更新,他們依舊在 四月壹日這天互贈禮物 ,組織慶祝新年的活動。對這種倒行逆施之舉 ,擁護新法的人們大加嘲弄。他們在四 月壹日這天給頑固派贈送假禮物 ,邀請他們參加假慶祝會,並把這些受愚弄的人稱為“四月傻瓜”和“上鉤 之魚”。以後 ,他們在這天互相愚弄 ,日久天長便成為壹種風俗。該節在十八世紀流傳到英國 ,後來又被英國移民帶到美國 。

愚人節時,人們常常組織家庭聚會,用水仙花和雛菊把房間裝飾壹新。典型的傳統做法是布置假環境,可以把房間布置得象過聖誕節壹樣.也可以布置得象過新年壹樣,待客人來時,則祝賀他們“聖誕快樂”或“新年快樂”,令人感到別致有趣。

4月1日的魚宴。也是別開生面的。參加色宴的請帖,通常是用紙板做成的彩色小魚。餐桌用綠、白兩色裝飾起來。中間放上魚缸和小巧玲瓏的釣魚竿,每個釣竿上系壹條綠色飄帶,掛著送給客人的禮物——或是壹個精巧的賽璐珞魚,或是壹個裝滿糖果的魚籃子。不言而喻,魚宴上所有的菜都是用魚做成的。

在愚人節的聚會上,還有壹種做假菜的風俗。有人曾經描述過壹個典型的愚人節菜譜:先是壹道“色拉”,萵苣葉上撒滿了綠胡椒,但是把葉子揭開後,才發現下面原來是牡蠣雞尾酒;第二道菜是“烤土豆”,其實下面是甜面包屑和鮮蘑;此後上的菜還有用蟹肉作偽裝的燒雞和埋藏在西紅柿色拉下面的覆盆子冰淇淋。飯後,客人還可以從丸藥盒裏取食糖果。

不過愚人節最典型的活動還是大家互相開玩笑,用假話捉弄對方。有的人把細線拴著的錢包丟在大街上,自己在暗處拉著線的另壹端。壹旦有人撿起錢包他們就猛然把錢包拽走。還有人把磚頭放在破帽子下面擱在馬路當中,然後等著看誰來了會踢它。小孩們會告訴父母說自己的書包破了個洞,或者臉上有個黑點.等大人俯身來看時,他們就壹邊喊著“四月傻瓜”。壹邊笑著跑開去。總之,每逢愚人節這壹天,動物園和水族館還會接到不少打給菲什(魚)先生成萊昂(獅子)先生的電話,常常惹得工作人員掐斷電話線,以便減少麻煩。

說完了這些關於愚人節的閑聞趣事,接下來我想說的便是中國人該不該過自己的愚人節。以前每當壹個節日尤其是壹個從西方傳播過來的節日來臨之時,國人總要引發壹段大討論,比如聖誕節、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愚人節還有情人節……大抵有兩種極端,壹種是堅決反對,壹種則是極力贊成。

反對者認為我泱泱中華,歷史悠久而又地大物博五千年的人類文明何需去過妳們”洋鬼子“的節日。過這些節日叫見識短淺;甚至叫背叛祖國。另壹方面,伴隨著這些節日的侵入會腐蝕經濟乃至顛覆政治,屆時我們中國必將形成“長此以往,國將不國”的局面。再者說,中國自己的節日與文化則面臨滅絕的危險,比如中國自己的情人節,如今人們尤其是年輕壹代都知道2月14日乃是向情人大獻殷勤之日,而農歷七月初七

卻還少有人記起它的來歷與意義。

支持者則認為,如今的世界本就是個開放的世界,我們的可以傳播給別人,別人的也盡可歸於我們。況且中國已經加入WTO, 這本身就意味著中國已經開始容入世界這個大家庭,對於區區幾個節日大可不必看的太重。現在的人們忙了也累了,平時不得休閑,多了幾個節日也便多了幾個增添快樂的機會。而另壹方面,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也已經過的膩了,就連眾節日中最隆重的壹個——春節也已經是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這種情況下,過幾個外來的節日則更有了壹份新鮮的感覺也真正使勞累的人們有了壹份清閑。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上個世紀魯迅先生就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那便是“拿來主義”,對於國外好的東西我們不拒絕但又不是照搬模式,我們要有所揚棄,要消化吸收。只有在“揚”和“棄”上做好了文章,我們才會立於不敗之地。節日如此,文化亦是如此,尤其是當代中國以及世界的大背景,閉門造車已經是最最愚蠢之舉,但是另壹方面,從最近幾年南聯盟到阿富汗再到現在還在進行的伊拉克戰爭我們也要看到威脅依然存在。吸收的同時也要防止文化的同化與入侵。

黑格爾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麽我們為什麽不來個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呢?

中國人該不該過愚人節?

★★★★★

學生在線:中國人該不該過愚人節?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上個世紀魯迅先生就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那便是“拿來主義”,對於國外好的東西我們不拒絕但又不是照搬模式,我們要有所揚棄,要消化吸收。只有在“揚”和“棄”上做好了文章,我們才會立於不敗之地。節日如此,文化亦是如此,尤其是當代中國以及世界的大背景,閉門造車已經是最最愚蠢之舉,但是另壹方面,從最近幾年南聯盟到阿富汗再到現在還在進行的伊拉克戰爭我們也要看到威脅依然存在。吸收的同時也要防止文化的同化與入侵。

[詳細內容] >>> 評論

東方白樺:愚人節,我們需要這個幽默嗎?

中國人需要幽默嗎?回答是肯定的。但中國自有中國的文化背景與歷史淵源。美國人覺得好笑的話語,中國人卻不會認可。那麽,源於西方的愚人節,是我們的生活中所需要的嗎?愚人節產生於對守舊人的嘲弄,到了今天,它已演化成壹種類文化的娛樂活動,是借以在緊張的經濟鏈條運作中,放松壹下身心的手段。愚人節,寬松點說,是開壹場玩笑,松弛壹下身心。燦然的壹笑,開心的壹笑,放縱的壹笑,都會使人獲益。但也有人把玩笑開大了,傷及無辜,造成傷害,更有甚者,造成恨隙,留下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