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步驟
人們常說,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是從別人口袋裏掏錢和把想法塞進別人腦子裏。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妳從來不需要“把想法塞進別人的腦子裏”,妳需要讓他們接受。妳永遠不需要從別人的口袋裏拿錢,妳需要讓他們自己去做。每個人都喜歡買東西,而不是被賣。
演講的主體不是演講者妳,而是聽眾“他”。妳應該很了解他的“聽邏輯”,而不是妳的“說邏輯”。如果這個基本立足點錯了,什麽都不對。
怎麽會?根據聽眾的“傾聽邏輯”,壹步步為他們打下“認知臺階”。
制定認知步驟的三個關鍵點
第壹,根據人的思維線索而不是知識的樹形結構來說話。
大多數人的思維是線性的,不是樹狀的,也不是網狀的。樹思維是極少數聰明人;網狀思維是世間難尋的大智慧。
線性思維有幾種,比如“問題-原因-方案”。老中醫看病,壹般是先看妳,然後問,壓在妳第三第四根肋骨之間疼嗎?妳按壹下,哇,好痛。然後老中醫說,什麽原因,妳就真的聽明白了。然後他不說,妳也會問:我該怎麽辦?這是壹個正常人的思維線索。
另壹種線性思維叫做“現象-原理-應用”。妳看,飲水機的熱水開關都在左邊,防火門都推到樓道裏了。為什麽?這是壹種現象。然後擴展原理。根據這個原理,妳在設計手機app的時候,怎麽能借用背後的原理呢?
所以,把自己想象成壹個導遊。妳的目的是沿著壹條每壹步都有臺階的道路,把遊客從A點帶到B點。妳要懂得壹路鋪好臺階,讓遊客有壹個安全完美的體驗,而不是站在C點自怨自艾。
第二,不可否認的事實+無可辯駁的邏輯。
鋪臺階是大學問。每壹步都要紮實(不可否認的事實),每壹步都要銜接(無可辯駁的邏輯)。
妳說的每壹個案例都要經得起谷歌;每個數字都要經得起百度。更重要的是,每個案例和妳的結論之間必須有嚴格的因果關系。
不可否認的事實,尤其是無可辯駁的邏輯,是壹個演說家的基本功,需要多年的練習。
第三,用幽默感,讓認知之路充滿風景。
幽默感是最好的回報,是理解了某個知識點,接受了某個觀點後,得到回報的喜悅。
幽默感並不意味著取笑別人,更不意味著說黃色笑話。幽默感來自智慧。如果妳真的想講笑話,那就講妳自己的笑話。稱自己為自嘲,稱別人為諷刺。幽默感是明智的自嘲。
什麽是“認知階梯”?受眾獲得壹種知識,接受壹種觀念,有其自身的規律和邏輯。按照“傾聽邏輯”而不是“演講邏輯”壹步步設計壹個演講,把聽眾引導到妳引導的方向,這叫奠定“認知臺階”。
畫面感
言語是通過語言傳達信息的能力。然而,語言並不是傳達信息的最有效的工具。語言傳達的信息量少於聲音;聲音傳遞的信息量比畫面少。因此,通常情況下,聽眾從演講中獲得的信息只有7%來自語言,38%來自語調和聲音,其余55%來自肢體語言和用眼睛看到的畫面。
盡量讓聽眾用眼睛看到妳語言中的風景,讓他們用眼睛聽演講。這就是所謂的畫面感。
畫面感可以大大增加語言的帶寬,將復雜的情感編碼在簡單的文字中傳達給觀眾。
構建畫面感的幾個小技巧?
第壹,具體到細節。
畫面感來自於具體甚至細節的景物。有道具,尤其是越具體越細致的道具,越有視覺效果。比如妳想說“現在的人用微信很久了,填圖的說法是”妳們有多少人和我壹樣,早上起床後刷牙前刷朋友圈(停頓)?“有壹張床,壹把牙刷和壹個特定的場景。
第二,善於運用類比。
比較壹個抽象的事物和壹個具體的事物;把壹個不熟悉的東西和壹個熟悉的東西對比,很容易產生“畫面感”。類比的關鍵是用好連詞“相當”。
比如妳要說不熟悉的巴以戰爭,就要拿熟悉的東西來對比。充滿形象的說法是“中以之爭,從阿拉伯人的角度看,就‘相當於’日本占領了東三省,然後說要歸還山東半島求和平,中國人民死也不答應;從猶太人的角度來說,這就‘相當於’明朝的舊本部反清復明,說妳們滿族占領了我們漢族的土地,我們今天要拿回來。
第三,點睛之筆是排比。
平行可以增加畫面感的沖擊力。
例如,我夢想有壹天在佐治亞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能夠坐在壹起,共享兄弟情誼。我夢想有壹天,甚至是密西西比州,壹個正義消失、壓迫盛行的地方。
壹個類似沙漠的地方也會成為自由和正義的綠洲。我夢想有壹天,我的四個孩子將生活在壹個不是以膚色,而是以品格來評判他們的國家裏。
排比是壹道大菜,就像紅燒肘子。該用就用,不能多用。否則觀眾會覺得味道太濃。
打開和關閉
壹個精彩的開場可以幫助妳為自己的演講獲得預判分數;壹個揮之不去的結尾可以幫妳的演講加分。
精彩的開場和金句結尾
壹個精彩的開場白必須有助於演講者吸引註意力,激發好奇心。
首先,提出問題。
“這個世界上有長生不老的生物嗎?”
當大家的註意力和好奇心都被吸引過來的時候,可以投射壹張“燈塔水母”的圖片,問問自己。
答:“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或許是唯壹壹種只要不被吃掉就不會死亡的生物:燈塔水母。為什麽能長生不老?它做對了什麽?能給企業管理什麽啟示?下面我就分享給大家。”
提問和制造懸念是開場最重要的技巧之壹。
第二,幽默。
單純的幽默無法激發對背後內容的好奇心,卻能有效聚集註意力。
壹些演講場所有階梯教室、階梯座位和聚光燈,自然會引起人們的註意。但是有些講座場所,比如教室和大部分會議室是“不上火”的,妳需要自己想辦法。幽默是壹種非常有效的工具。
可以準備3到5個自嘲的段子,然後在不同的場合選擇使用。
第三,相關性。
關聯性會給觀眾很強的代入感,獲得關註。
演講前,仔細思考,找到聽眾與話題的強關聯,讓人思考,或者開懷大笑。
第四,開門見山。
妳站在舞臺中央,所有人都沈默著,黑暗中只有壹束光,打在妳身上。這時候妳該說什麽?
“感謝組委會的邀請,也感謝大家的光臨。我非常榮幸。”這樣壹說,妳的怒氣馬上就消散了。
如果現場的註意力集中度已經很高,妳的最佳策略就是:開門見山。
演講是壹門關於註意力和好奇心的藝術。從以上四種方法入手,快速抓住觀眾,獲得預判分數。就算妳後面講的再差,估計也差不了多少。
那麽,如何結束呢?
演講快結束了,妳也畫龍點睛的復習了幾個重點。
然後,說什麽?
“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這樣的結局,不算壞,但也談不上好。壹個好的結尾,應該是妳整個演講的最強音,在聽眾心中繞梁三日嗡嗡作響。
有壹個很重要的技巧:金句收尾法。金句最大的作用就是:如果妳清醒地記住它們,妳會得到很多加分。
壹個精彩的開場,可以幫助妳為自己的演講獲得預判分數;壹個揮之不去的結尾可以幫妳的演講加分。有預判分和加分在口袋裏,通過考試估計問題不大。
最後提醒妳,精彩的開場,纏綿的結局,終究代替不了演講的內容。摘下下垂的果實後,要刻意練習,精益求精。
脫稿演講
背誦和演講最大的區別是什麽?背誦,本質上就是提前完成演講中“現場組織語言”的工作。就像航空公司提前準備的飛機餐,起飛後會為妳加熱。
如何改掉“背誦演講”的壞習慣
第壹,用PPT代替講稿。
用PPT代替書面發言,可以讓妳專註於發言的邏輯,而不是具體的文字。邏輯和材料可以提前準備;文本必須在網站上組織。這就像菜譜和原料,可以提前準備好;但是蔬菜必須現在炒著吃。“現場組織語言”的能力就是妳的廚藝。
有了邏輯和素材,如果還怕當場忘記細節,可以在PPT每壹頁的“備註”中多寫壹些提示,然後在“演講者視圖”雙屏顯示,這樣觀眾只能看PPT,但還是能看到備註。
第二,用手牌代替PPT。
任何優秀的演講都來自於精心的準備:邏輯、材料和大量的練習。
手卡是主持人常用的暗示話語的工具。在這些小卡片上,妳可以寫下核心邏輯、關鍵數據、主要案例、重句、多余附錄等。然後把它們按照妳演講的順序排列好,然後妳就可以上臺演講了。
用PPT說話,不能同時刪除PPT、添加PPT或調整PPT順序。但是手牌可以。手卡是邁向真正的現成演講的壹大步。
第三,脫稿不脫手牌。
現成的演講是‘背誦’嗎?
背誦演講是比背誦演講更壞的習慣。在背誦演講中,至少妳不用擔心出錯,所以妳還有余力在意妳的語氣。而背誦演講,幾乎妳所有的努力都在記憶中。
不要用閱讀和背誦來掩蓋“現場組織語言”能力的不足,也不要怕出醜。所有早期的失態都是為了後來的優秀。慢慢練,從看稿子到PPT;從PPT到手卡;從手卡到稿件發布。
訓練口語能力,需要改掉壹個壞習慣:大聲朗讀,不管是讀演講稿還是看PPT。朗讀的本質是提前完成“現場組織語言”的工作。美味的飯菜必須新鮮烹調。最好的食物,從下鍋到上桌,連30秒都不能超過。
演講俱樂部
組織結構必然會導致信息傳遞的延遲和丟失,所以CEO們特別需要壹個跨層級、高權力、有穿透力的“廣播傳播”工具,那就是:演講。
每壹個有誌於成為CEO的CEO或者同學,壹定要好好練習演講。
怎麽練?妳可以嘗試成立壹個互說俱樂部,找20個朋友,每周聚會1次,每次4人發言,每人1壹刻鐘。互相點評,共同進步。
演講俱樂部是壹個允許不斷嘗試和改正錯誤的地方。妳可以用這種形式來關註以下四種需要大量經驗的演講技巧。
需要重點練習的四種演講技巧
首先,克服緊張。
克服緊張的方法是做好充分準備。充分標準是:演講的素材,演講時間的兩倍。這和“流動資金,流動負債的兩倍”是壹樣的。
克服“大腦空白”的緊張。上臺前盡量反復練習演講的前三句話。這三句話會把妳從大腦空白中拉出來,拉進準備好的演講邏輯中。
克服“多兩只手”的緊張感。是不是覺得手沒地方放,恨不得剁下來?這是因為妳的註意力都在自己身上,妳壹直在想:“我會出醜嗎?”。試著把註意力放在觀眾身上,想著“我壹定要讓他們有所收獲”,妳就忘了手。如果實在忘不了,就拿個翻頁筆或者麥克風,慢慢練習。
第二,情感互動。
首先,不要坐著說話,這會嚴重阻礙妳們的互動;不要站在講臺後面講話。出來吧。其次,練習看著觀眾的眼睛。如果妳害怕,先看看妳的頭頂。不要盯著最美的觀眾,要暴露在雨露之中。再次,利用好停頓,看手機的觀眾會擡起頭來看發生了什麽。妳也可以優雅地喝水,而不是暫停。最後,說話抑揚頓挫。
練習完後問大家:妳們有多少人看到我壹個人對著妳微笑?如果沒有超過80%,那就繼續練。
第三,問答。
妳不能以代表絕對真理自居,以“妳聽我說”的口氣說話。每次演講結束時,李善友教授幾乎總是說,“我今天說的壹切都是錯的。”。這是事實。
第四,講好故事。
講好故事是演講抓住人心的關鍵;懸念是講好故事的核心。